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汉语盘点2010” ——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10年的中国和世界。2011年1月5日,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选、网民投票等,评出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分别为“涨”、“给力”和“乱”、“军演”。
◇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进入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1%,10月为4.4%,11月达到5.1%;2011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深度解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大宗商品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主要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能源商品,如原油、煤炭等;二是基础原材料,如铁矿石、铜、铝、铅等;三是农副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等。
输入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大量印钞或者买入债券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一定数量的超额资金,目的是创造新的流动性。2010年11月初,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此前曾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资产。
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调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