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清晨天还未亮,江西永修县吴城镇陶家坎村的渔民熊全明和老伴就起床了,有条不紊地收拾好渔网、电饭煲和几副碗筷后,他们来到小孙子的房间。
一岁半的小孙子此时还在酣睡。“儿子和儿媳看今年这个干旱的架势,几个月前就跑去浙江打工了,”熊全明语气有点无奈,“现在我们不仅要捕鱼,还得照顾孙子。”
今年以来至6月初,江西出现罕见春夏连旱。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曾萎缩至不足历史同期的20%。干旱导致不少鱼类错失繁殖季节,严重影响鄱阳湖畔渔民的捕鱼收入。
熊全明已经好几天没有捕鱼,除了天热,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一天捕鱼收入还不够支付柴油费。“前几天整天呆在家里。今天实在憋不住了,决定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多捞到几条鱼。”他说。
清晨六点多,他们开始了一天的“捕鱼之旅”。正常情况下,他们要一直干到下午两点才回岸,早饭和中饭都得在船上吃。可是今天,他们十点多刚在船上吃完早饭,就准备收工了。
11点左右船靠岸了。在渔船码头,熊全明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孙子嫌船里太热,哭着闹着要回家。这还没什么,关键是忙活一上午,没捞到几条鱼!”
10点40左右,鱼贩子万常林就赶到了码头。戴着一顶浅黄发白的大草帽,光着膀子,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他,看不出来已年近60。
“从早上4点,一直到晚上五六点,中间不休息,不停来回跑。”做了40年鱼贩生意的他告诉记者,由于生意竞争激烈,他每天都会来码头十几趟“抢鱼”。
“今年干旱,生意不好做。”万常林掐指给记者算起账:往年这时他一天能收两三千斤鱼,一年下来收入有五六万元,现在每天只能收到两三百斤鱼,全年收入顶多两万多元。“能混到饭吃就不错了,赚钱就甭想了。”
熊全明的船到岸了。他刚抛完锚,还在收拾渔船时,万常林就快步上了船,提着蛇皮袋高声喊:“快点快点,看捞了多少鱼!”
掀开渔船中间的木板,熊全明把刚打捞上来的鱼一条条往蛇皮袋里送。“一条,两条,三条……”一上午忙活下来,他只捕到7条大鱼和几条小鱼。万常林很快就给出收购价:52元。熊全明面带尴尬地告诉记者:“这真是亏本了。人又晒得要死,钱又赚不到,明天肯定不来了!”
一旁看热闹的郭玉志笑嘻嘻地说:“让你不在家里呆着!现在打鱼就是碰运气,你今天运气算是不错了!”原来,前一日郭玉志和老伴也出船了,战果比熊全明还惨。“6点出去,12点回来,只捞上十来斤鲤鱼,这远远抵不过油钱呐。所以今天干脆歇在家里,还清闲。”
熊全明接过话茬说道:“是啊,出一次船起码要花去10多斤柴油,柴油今年涨到4块多钱,这就是50多块钱。如果捞不到60块钱的鱼,真是白忙活了!”
62岁的郭玉志年龄不比万常林大几岁,却明显老许多,额头上的皱纹跟刀刻似的,又长又深。他不住地摇头,向记者诉苦说,往年他的收入有3万多元,今年顶多1万元出头。
为了保障干旱之年渔民的基本生活,当地政府已出台多项补贴政策。“今年每人都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贴300元,此外还有1000元修船补贴、7000元柴油补贴,我们一家算下来差不多有1万元补贴。”郭玉志说,有了这些补贴,生活才没那么艰难。
郭玉志还有两个30多岁的儿子,原本也是渔民。“但现在都在外头,一个去了浙江金华,一个去了陕西西安。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出去打工赚钱。”郭玉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