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观念。即便是曾被认为务实率直、个性鲜明的“80后”们,在面对“家和房”的问题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纠结,不知不觉中加入所谓的“刚需”队伍。
在北京中关村经营电脑耗材的河北人马纪迅刚刚过完31岁生日,早已结婚生子的他虽然没经历“婚必谈房”的痛苦抉择,但始终并不认为自己有个完整意义上的家。
和佟英有所不同的是,当年抱定“要在城里有套房”念头的马纪迅如今有些动摇,“辛辛苦苦攒了60多万,北京的房价再怎么降,这些钱也就够付个首付,回老家买一套房还有富余,得好好合计合计。”他说。
这意味着要么继续在北京的租房生涯,要么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版图。
在深圳一家国企工作的葛琳面临同样的选择,“虽然工作很好,但高房价让我左右为难,担心大城市的吸引力抵不过住房压力,需要重新规划人生。”
已经有“80后”选择了撤出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实现事业的小有所成。逃离“北(京)上(海)广(州)”一时成为时髦语。
刘恩凯从老家武汉转战贵阳已经3年,并打算定居于此。“这里郊区的房价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还算便宜,城里的就不敢想了,都是上万的。”他说。
刘恩凯的想法很简单: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如果给不了女方房子,就不能算成家立业。但现实的压力是他的买房首付还差10多万元,想在而立之年承担起男人的责任,这部分压力或许要转嫁到父母身上。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为孩子买房就像是天经地义的事。重庆女孩蔡杨现在就不用为房子的事情犯愁,在她研究生还没毕业时,父母就为她在重庆南坪购置了一套110平米的房子。
“虽然没有买房的压力,但‘啃老’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觉得对不起二老。”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