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结果显示,各参试系统技术状态正确,功能、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各类预案演练到位,发射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完全具备执行发射的条件。
今天下午,发射场还组织实施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为后续的推进剂加注做好准备。同时,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发射场未来几天天气情况,利用全新的“集合天气预报系统”进行了实时监测和预报。
发射场系统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入发射最后准备阶段。
记者今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看到,蓝色的发射塔架静静矗立,包裹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已置于其中。据了解,所有参试人员已经进入临战状态,在昨天各系统成功进行“全区合练”之后,系统将基本固化,等待点火发射。
据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天宫一号的发射“好事多磨”。原定的发射窗口是“早已计算好的日子”。然而,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工作人员连夜组织归零。天宫一号发射计划随即做了相应调整。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担负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T1火箭与出问题的长征二号丙火箭有类似的薄弱之处。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经过补救和加强,并对有关部位进行“举一反三”,已彻底消除隐患。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陆晋荣也表示,天宫一号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技术需求,总的技术状态变化共有上百项。目前,所有项目均顺利通过了验收评审,拟制的数百份试验文书均按要求完成了审批,参试的软件全部通过了检查评审。发射场系统也进一步检查了整个发射方案和流程,在组织计划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加强和完善。
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一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将由任务总指挥部研究确定并对外公布。
迎接天宫一号发射任务,发射场系统——
100多项技术状态实现更改
地处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组建53年来,这里见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和第一艘飞船等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个第一”。
再过几天,静静伫立在发射塔架上的天宫一号,将从这里起航,奔赴茫茫太空,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
目前发射场系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记者采访了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
发射场系统共有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
记者:针对天宫一号发射,发射场做了些什么工作?
崔吉俊:天宫一号飞行任务全新研制了目标飞行器,运载火箭进行了170余项技术状态的更改。这些变化,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的技术需求。我们在原有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基础上,适应发射天宫一号的要求,进行了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
天宫一号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21.5天
记者:与神舟七号相比,天宫一号实验流程有哪些变化?
崔吉俊:针对交会对接任务高频度发射的特点,我们研制形成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测试发射流程和载人飞船通用测试发射技术流程,采用“一次扣罩”方案取代“两次扣罩”方案,实现了物流、飞船加注扣罩流程、临射检查程序、飞船测试流程以及船箭对接后联合操作项目的优化,减少了5次室外转运和7次吊装,比神舟七号任务流程缩短了21.5天。
实现航天发射一体化仿真训练
记者:交会对接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发射中心实验条件有哪些相应的改进?
崔吉俊:改进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升级改造了测发指挥显示系统,拓展了信息利用的能力,提高了辅助决策自动化水平。
二是更新改造了东风中心计算机及指挥显示系统,提升了任务状态变化适应能力,实现了测发、测控指挥决策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