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13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开始加注。图为消防应急人员在发射平台值班。中新社发 秦宪安 摄
将连接三艘神舟飞船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它将分别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谈及“天宫一号”命名由来,有航天专家介绍,在中国,“天宫”有“天上宫殿”之意,以此希望中国航天员能舒舒服服地住在里面。
据介绍,“天宫一号”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取消逃逸系统,采用新型整流罩,改进了助推器结构,提高了运载能力。长征二号FT1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为8.6吨。
据悉,此次“天宫一号”将搭载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旗,而在今年即将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上,中德将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据介绍,“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还将连续发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按照规划,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载人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
空间交会对接难度很大
“天宫一号”发射后,中国将再发射无人飞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此次发射“天宫一号”,其核心任务就是试验空间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达到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据悉,目前,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天宫一号”和“神八”的对接,将结成中国航天史上最为复杂的空间机构。据悉,要实现顺利对接,两个飞行器的相对速度不能超过每秒0.2米,横向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只有准确对接,两者才能多“锁扣”绑定,内部直径约0.8米的圆形对接口才会打开。由此等到未来与载人飞船“神九”或“神十”对接时,中国的“太空人”才能跨过这道“门”,从“神八”迈向“天宫一号”。
据介绍,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四大难点: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过去有大幅提高;另外,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这次首次采用了火箭的迭代制导技术,以及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三是验证难度大。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还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考核。四是任务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对于任务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很高,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很多、决策点很多。
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此前曾透露,中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航天员上天;第二步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试验性空间站安全性更强
有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于国外的空间站,中国试验性空间站设计更加独特,安全性更强,存在六大区别。
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日前称,从技术到应用看,“天宫一号”与国外空间站存在六大区别。首先,轨寿命通常低于5年,“天宫一号”设计为2年。而其它空间站可达5至10年,或者更长。其二,规模较小,对接口也少,没有扩展能力。而国外空间站至少有2个对接口,能同时对接载人运输器、货物运输器或专用实验舱。其三,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十天。而国外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大多为百天以上。
此外,两者在能源补给、设备运载以及设备维修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试验性空间站上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则上要一次带足,其它空间站则是用货运飞船定期进行多次补给;试验性空间站上的有效载荷设备很少更换,但其它空间站可多次更换和增加实验仪器;试验性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不进行航天器的维修工作,只进行试验、训练等,而其它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要经常进行维修工作。
“简言之,试验性空间站的各方面要求均比空间站低,因而技术难点少,比较容易研制。”庞之浩说。谈及“天宫一号”,庞之浩表示该飞行器与国外试验性空间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质量较小,约为8吨,而国外试验性空间站都为20吨级以上,因此称其为简易“空间实验室”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