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觉醒需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文化的本源基于群众的创造
要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新觉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刘云山同志在讲话中指出,13亿老百姓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整个国家文化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30年的改革开放如此色彩斑斓,其实都是老百姓的创造。改革开放过去30年老百姓所表现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感受,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奋斗历程,我们反映出来没有?我们是不是紧紧地依靠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奋斗写出来了?真正的文化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文化作品。当年俄罗斯的大小托尔斯泰,就是描绘俄罗斯的实际社会变迁;美国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也是描绘美国的社会变迁;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卢梭,英国的雪莱、拜伦,都是反映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文化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否则就创造不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作品,这是文化的本源。所以,必须到基层去,深入群众,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文化精品",张希贤说。
张希贤举例说,当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陕北作家柳清写过一部创业史诗,这是他在延安整风之后到陕北当了三年乡文书才写出的,所以写得才特别真实。正是那代作家在延安以后走向了基层,写的是老百姓的真实奋斗,把那个时代写的很好,才有了我们建国后的第一次文化高潮。改革开放的30年,老百姓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进行深刻的总结。在改革开放新的30年里,更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以中国人的奋斗为创作本源,依靠中国人的实践,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大众文化,是毛泽东那个时代讲的工农兵的文化,是我们今天讲的人民群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颠覆",张希贤说。
我们要传承五千年的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老百姓只能创造出原生态的文化。正因如此,毛泽东就曾指出,在中国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阶级没有文化。举一个例子,从1912年到1949年的37年里,整个中国才培养了20万8千名大学生,这还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大发展的时期。37年才这么多大学毕业生,这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普通老百姓是根本没有文化的。过去《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和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的传奇演义,还有《牡丹亭》、《红楼梦》,都是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
相反,我们共产党创造的文化恰恰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而是毛泽东所说的,我们创造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大众文化,是对中国过去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所有的典型都是工农兵大众。雷锋、欧阳海、小二黑、李双双、王杰等等,全部都是工人、农民的鲜活形象,反映的是中国人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宣传的红色文化就是源自于当年的工农兵文化。当年的电影《红日》、《红岩》、《红旗谱》、《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反映的都是工农兵大众自己的奋斗历史,都是红色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