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飞快地沿着高速公路向南驶去,海岸内,高大浓密的林网把一片片耕地围成整齐划一的方块。福建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林萍告诉记者,那是木麻黄,一种抗风抗旱又耐盐碱的林木,正因为有了它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日夜守护,才有了沿海的千里沃野、万顷良田。
从晋江市区到深沪湾,沿途不时看到历经千百年风沙堆积而成的沙山。深沪是晋江沿海的大风口,解放前附近的一个村曾经一夜间被风沙掩埋。风沙掩埋村庄的悲剧在福建沿海许多地方都曾经上演过。林业厅造林处的同志介绍说,福建沿海地区荒山连绵不断,由于长期强度垦耕和不合理开发,以及森林火灾、自然灾害等破坏,除偏远山区有少量森林外,大部分地区处于缺林、少林状态。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把防沙治沙当作发展沿海经济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一项重要工作。1960年坫头林场成立。蔡天进说,林场成立不久他就到林场来了,一干40多年。那时林场工区一棵树都没有,工人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周围风沙肆虐,冬天寒风刺骨,夏日鸡蛋放在沙子上都会烫熟。做饭时锅盖上白茫茫都是沙。吃饭时,一口米饭一口沙,让人难以下咽。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蔡天进和工友们日夜不停地种植防风林。“文革”前,晋江沿海(含今天的石狮市)已竖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林场最多时树林面积达4500多亩。到了“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沿海防护林遭到随意砍伐。蔡天进心疼不已,为制止滥砍滥伐,蔡天进被人打了8次,头部的伤口至今在阴天时还会作痛。
沿海风沙大,防护林种植不易成活,一个风口的闭合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栽种才能成功。在深沪湾沿海大通道海岸边,记者发现,沿海一线的木麻黄,朝向大海一面的,枝叶和树干全都被风沙击打得干枯脱皮,而背向大海的一面则郁郁葱葱,形成了独特的“阴阳树”现象。在它的屏蔽下,沿海大通道路中的夹竹桃正吐着鲜艳的花朵,路旁的凤凰树也枝叶婆娑。而距沿海大通道防护林不到200米处,就是全球第二大拉链生产企业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友加说,如果没有这些防护林,风沙将长驱直入,积年累月,晋江将成为荒漠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成就了晋江今天的东南沿海“品牌之都”的繁荣。
福建大陆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从1988年开始,福建省南起诏安、北至福鼎的31个县市,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至2005年,福建3000多公里宜林海岸线基干林带基本合拢,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72.7万亩减少到2.84万亩;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变成了吨粮田、聚宝盆,沿海地区有山皆绿,郁郁葱葱。
9月28日,记者来到福州长乐下沙海边,在防护林边上,一道10多公里长的栅栏挡住了移动沙丘的脚步。在海边,记者巧遇正在沙地上种土豆的下沙村农民陈国平。49岁的陈国平今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和其他2户村民在沙地上试种10亩水稻获得成功。“一个月前刚刚收割,亩产达到1000余斤。米质非常好,刚打下来就被人高价买走了。”陈国平说,“沙地上也能种水稻?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看周边这么密集的防护林带,我想可能跟它们保护住水土有关吧。”据人民日报 记者 江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