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亲眼目睹了文化建设的灿烂阳光,正照耀着越来越多的窗口。连续举办20多届的“文登春晚”,一如既往地让群众唱主角;每年都举办的大型迎春灯会、元宵节民俗展演等活动,参与群众人数都在30万以上。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巡礼
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亲眼目睹了文化建设的灿烂阳光,正照耀着越来越多的窗口。文化民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到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精神文明城市12个、文明县市区63个、文明村镇1121个、文明单位3092个。1369个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343个,村级文化大院5.3万个,8万多个建制村建成农家书屋4.5万多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提前两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累计服务达5000万余人次。“三下乡”活动坚持常下乡,去年全省各级专业院团演出6400多场。
“免费”:公共文化建设职能的回归
2008年1月1日,济南市图书馆率先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中实行免费开放;2009年推出二代身份证替代借书证;今年初,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图书馆设施场地免费开放,是政府公共文化建设职能的回归。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150个公共图书馆、158个文化馆、111个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其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今年年底之前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整个实施步骤比全国部署目标提前了半年。
在菏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8处,年均参观人数104.1万人次,年增长两倍。
而省博物馆新馆作为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大文化工程,自去年11月免费开放至今,接待观众超过140万人次。 坐小马扎看露天电影,是许多人的回忆。如今,在农村社区,露天电影成了热闹的“文化沙龙”。
9月18日晚8点,记者在潍坊市奎文区廿里堡街道车站社区广场看到,有数百居民来看电影。大银幕上播放的是国产大片《建党伟业》。家住车站社区6号楼的王军民说,“在家门口看电影,还不花钱,既丰富了生活,邻里之间还能互相见个面,聊聊家常。”
来自省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9月开始,我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3000多支,覆盖全省每一个行政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稳步增加,到2010年就达到了93.1万场,受益观众3.8亿人次。今年前9个月已放映80余万场,全年放映场次将达到98万场,受益观众4亿人次以上。
“投入”:政府责无旁贷
文化惠民,政府投入责无旁贷。
9月27日这天,邹平县台子镇举行文化服务中心落成庆典。邹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秀丽对记者说,昨天西董镇文化广场刚刚启用,这几天正在举办篮球赛和羽毛球赛。记者了解到,邹平县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金,建一个乡镇文化站补5万元,一个文化大院补2万元,一个农家书屋补5000元。
为群众买单,邹平不是个案,而是我省各级政府发展文化惠民事业的共识。
青岛市投资近30亿元新建了青岛大剧院,改扩建了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青岛音乐厅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临沂市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广播电视发射塔、图书馆、文化大厦、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滨州市投资7亿元,建设了滨州市文化中心。威海市投资5亿多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日照市从2011年起,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争三年内全部完成市级综合文化中心项目建设。
更为大手笔的例子出现在烟台。
该市舍弃7亿元黄金地段的土地出让收益,反由财政投入10亿元建设集大剧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场、团购”是演出市场的通例,但烟台大剧院的众多世界一流演出,却“禁止包场、严控团购”,向市民推出了“经济适用票”,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进行票价补贴,使票价平均降幅超过50%。 记者在寿光采访,蔬菜之乡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寿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迎祥说,这得益于一个“决定”,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拿出600万元设立农圣文化奖,吹响了开展文化建设的嘹亮号角。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我省安排省级专项资金20.45亿元,支持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了抢救性文物保护、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一系列专项建设规划。
“自主”:激发基层智慧之花
9月中下旬,记者采访发现,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老百姓已经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到现在开始自发组织和管理了。“我的文化我做主”已经成为基层农村和社区文化生活的主流。
9月15日,记者来到肥城市新城街道巧山社区。在文化大院看到,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技术学校等一应俱全。这个社区还成立了艺术团,下面有健身操队、威风锣鼓队、腰鼓队等,都是农民自己组织的。
记者看到,肥城各乡镇正在进行纯农民的文艺演出选拔赛。她们的节目叫《花绢秧歌》,共有26人,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一位叫孙凤兰的63岁老人,是最活跃的一位,她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录音机和小音箱,到村前的广场上招呼大家跳舞。孙凤兰说,以前自己浑身是病,自打练跳舞后,什么毛病也没有了。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兴高采烈的老人,其实过得并不容易。女儿早就出嫁了,老伴前不久出车祸身亡。但丈夫去世100天后,孙凤兰又出现在跳舞的人群中。“音乐一响,什么痛苦都没了。”
在新泰市青云街道南公东村,记者获悉,这个村连续三年举办“九九老人节文艺晚会”,两届“走进南公东村梨花笔会”。村支书王立忠本人是个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他递给记者一本《南公之声——农村文化创作文集》,里面有他写的京剧台词《南公东村展风采》和山东快书《夸夸咱的好书屋》等。在这本只有50页的小册子里,我们看到了农民最质朴的智慧和他们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连续举办20多届的“文登春晚”,一如既往地让群众唱主角;每年都举办的大型迎春灯会、元宵节民俗展演等活动,参与群众人数都在30万以上。
大量群众文化骨干从“草根”中脱颖而出,现在文登市共成立文学、书法、戏曲等文化协会16个,建起400余支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城乡之间。一大批文化精品纷纷涌现,《文登进士》、《文登将军》等20多部作品出版发行,大型京剧《李龙王》获首届“泰山文艺奖”。
在莱芜,辛庄镇下陈村有个“蟠龙梆子”剧团,演出之余自拍反映农村题材的DV剧。2011年,他们自制的贺岁片《老头也疯狂》还上了央视。
“效应”: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在肥城巧山社区的图书室里,记者看到了许多贺卡。原来当地有个“你做好事我送花”的活动,这些贺卡就是见证。其中一张贺卡上写着:孙远方同志,你无偿向村民传授致富技术的行为,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特寄贺卡一张。另一张则是:陈爱新,你义务打扫村各街道卫生,受到干群好评,特寄贺卡,以示赞誉。
邹平县好生镇八里河村则大行捐助之风。村文化活动广场有长廊,有雕塑,有亭子,这些都是村民捐建的。6人合捐了“廉政文化长廊”,5人分别捐建了5个亭子,3人捐了雕塑天马,村民李执佩则捐建了一个门球场。
谈起农村文化生活,南公东村支书王立忠总结道,“一是要常年坚持,下雨在屋里,晴天在外头。二是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三是必须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这是根本。随着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了,通过文化活动把群众吸引进来,干部和群众一起玩,增加了沟通和交流,干群就和谐了,村庄就和谐了。”
诸城市龙都街道的文广体主任王秀忠,干了38年基层文化站。王秀忠认为,以前农民没有活动场所,时间长了人心就散了。村里开个会,人都不齐。想商量点凑钱修路的事儿,意见也很难统一。现在,一听说要唱戏,来的人就多了,而且来的人乐于参与组织和管理。很多不和,通过一起活动,大家笑一笑就好了。不要小瞧了这些文艺演出队,街头剧、唱歌、快板、戏曲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光、如水的文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记者看到,越是文化建设好的地方,文明之风吹得越强劲,人际关系越融洽,社会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