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奖励
让精品能“留下来,走出去”
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依然清晰记得去年10月14日的那个夜晚,在武汉,曾任鲁南铁道大队长枪队指导员的李德富,看过舞剧《铁道游击队》后激动万分。老人以标准的军礼向演职人员表示感谢,并留下“生动再现历史,再现中华民族不屈之魂”的赠言。舞剧《铁道游击队》2010年7月成功登陆国家大剧院后,在十多个城市演出了43场,一年多来,经过不断修改、反复锤炼,已成为我国当代舞台的精品剧目。
“浮躁之风盛行,这是创作的大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曾经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近年来能沉下去、静下心的艺术家日益增加,正是因为他们能够静心磨练,才使精品的数量越来越多。
经过历时3年多的创作和研究,一部代表江苏文化符号的民族舞剧《秀娘》日前在无锡开始排演,江苏民族舞剧院在立项、剧本、舞蹈、服饰、舞美各个环节都紧密依赖市场调研和社会反馈,“决不疏忽一步!”导演赵明曾这样立誓。
文艺家们之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在于一系列舞台、影视、图书创作的扶植政策相继出台,各类专项奖励资金不断设立,为文艺创作和生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各级文联和作协也以改进评奖、创建基地、组织采风等多种形式,为文艺家创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舞台精品的代表,演出总计100场,观众达20多万;而话剧《四世同堂》先后在深圳、上海、青岛等19个大城市演出80余场,总票房超过2000万元。成本低、周期短、生活化的小剧场话剧剧目如今也已经成为京沪等地夜晚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介绍,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已推出5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京剧《宰相刘罗锅》、舞剧《大梦敦煌》、川剧《变脸》等,都代表了当今舞台艺术水准的优秀之作。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历时5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如今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辛亥革命百年书画作品展,也集中显示了美术创作在反映重大主题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我国的原创音乐、舞蹈、杂技精品和传统艺术纷纷走向国际市场,上海昆剧团的全本昆曲《长生殿》在德国连演4天,轰动一时;“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周”,如今已经是欧美各国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内容。不断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力办好国内的国际书展,让中国的好书由此一步步走向世界。国家支持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经典出版计划也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种书通过外国30多个出版集团推向国际市场。
联合,独创
让精品凝聚人类的智慧
走进天津光华剧场,这里已经成了声光电的世界,令人震撼的动作接二连三,神奇的情节引人入胜。上海城市演艺有限公司和天津杂技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舞台剧《胡桃夹子·海上梦》正在紧张合成,即将在上海首演,欧洲和日本的百场定单也已签订。在经典芭蕾故事的牵引下,邀请世界各地人才重新创作的这部舞台剧带给观众的将是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在我国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中,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延揽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跨国跨省市跨行业,强强联合,以中国制造的方式,重新制作甚至二度创作经典作品。这样的方式如今已被国际舞台高度认可,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品牌。
杂技芭蕾《天鹅湖》就是成功的典范。这不但是杂技和芭蕾嫁接后重新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杂技的革命和舞蹈艺术的延伸。上海城市演艺有限公司投资制作、广州战士杂技团创作演出的这部艺术杰作已经走遍欧洲,连芭蕾《天鹅湖》的故乡俄罗斯都赞不绝口。
在国家大剧院2011年的演出安排表上,歌剧是重头,除了《赵氏孤儿》、《西施》和《山村女教师》是原创外,都是国家大剧院聚集国际优秀导演、表演、舞美人才的新制作。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世界歌剧经典之作是全人类的瑰宝,由中国的国家大剧院重新制作,可以为中国观众接受经典文化开辟顺畅的渠道,又可以提升大剧院的文化制作水平,也可以在国际舞台提高大剧院的知名度,与世界对话。《托斯卡》被国内外业内人士认为是经典歌剧新制作的巅峰。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说,从成功的中国制作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既吸取了世界优秀的艺术元素,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这是成功的基石。
独立原创、中国制作、中外融合,一个个成功的文艺创作生产方式,让中国文化精品像江河之水源源不断,奔流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