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六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先导性作用,阐明了改革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特殊重要意义。全会强调,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类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来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建设和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本领。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深化各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新趋势、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形势、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文化领域深入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核心是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从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运营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打造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足额保证经费,单位自己不搞创收,同时要转换内部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要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完善和强化政策保障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要善于运用文化财政经济金融政策,把国家和社会的资金、力量集聚好、引导好、吸引住,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强劲的动力。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善于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益经验和管理理念机制、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文化成果,并善于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渠道、途径和方式方法,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文化出口,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赖于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迎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新华社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