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控制组合体飞行
分离
相见时难别亦难
对接成功了,接下来的分离成为又一道棘手的考验。一旦出现春晚小品里黄宏与宋丹丹的手粘在一起分不开的情况,人们发出来的就不是笑声了。
在张柏楠看来,“最危险的时刻到了”。组合体分离的意义重大,因为“一旦对接上,不能分离的话,就意味着航天员没有办法返回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分离也是个技术活。分离之前,神舟八号飞船要提前几个小时准备。首先要恢复自主供电,让太阳帆板重新对准太阳,包括所有的仪表系统、控制系统都要恢复加电,接着要对控制系统的各种测量装置进行标定,然后进行整个系统的自检。自检完成以后,设备都正常,飞船才具备分离的条件。
接下来,分离电机运转,分离机构启动。根据“结构锁”的原理,分离是锁紧的逆过程。“结构锁”一旦打开,两个飞行器即可以进行分离。为了保证分离的有效性,一共有四项措施保证安全分离。一是飞船主动解锁,二是天宫主动解锁,三是电动解锁。如果说这些手段都不行,只好暴力分离了,火工品引爆解锁成为最后的保险手段。
分离的动力则来自对接机构里的弹簧所带来的初始分离动力。一旦分离之后,分离所带来的误差、两个飞行器的姿态和翻滚便成为最大的考验。当它们在彼此“视线内”安全撤出时,分离成功了。
这是一次短暂的分离。对接机构解锁,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撤到140米的停泊点,酝酿再一次的拥抱。随之再次分离,先撤到140米,然后脉冲变轨,远离至5000米安全距离,这次是永远的分离了,飞船经轨道瞄准主场落点,相继进入返回制动和舱段分离,返回舱安全着陆在预定回收区,轨道舱陨落在南太平洋。
激情过后,复归平常。天宫一号将返回自主飞行轨道,等待着在未来的日子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相会。
@航天人说·控
陈宏敏(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如果把此次交会对接比喻成一场宇宙大片的话,演员只有两个: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剧情:追赶、拥抱、分离;幕后工作人员:中国航天人;导演:航天测控系统。导演和演员相隔几百公里,镜头必须一次通过,没有重拍的机会。
黄惠明(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我们首次启用一双“天眼”是此次测控的一大亮点。这双“天眼”是两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它们的加入让中国航天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天地基相结合的测控通信系统,覆盖率达到69%。
@航天人说·追
张柏楠(神舟八号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停泊点就像轮船靠港之前的一个外海锚地,停泊是为了在外海进行各项检查,最后合格以后,才能进入港口。之所以将5000米设定为第一个停泊点,是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安全距离。5公里是由轨道决定的,基本上20公里到5公里之间,为主动安全距离。
卢立常(测控通信系统主任设计师):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它们的轨道比作跑道的话,神舟八号追天宫一号有点类似于跑里外圈。追的过程中,天宫始终跑外圈,神舟抄近道跑里圈,然后逐步向外圈靠拢。
@航天人说·锁
侯向阳(载人航天总体部主任设计师):“锁”是个形象的说法,其实“捕获锁”的专业名称是“捕获环”,它的力量很小,“结构锁”叫做连接环,它的力量很大,有数吨级的力量。它们的最大特点是互为备份,一旦神舟八号12把“结构锁”主动“钩、抓”不成功,就用天宫一号上面的12把“结构锁”主动出击。
王瑞军(测控通信系统设计师):由于我们的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上的对接机构都是“异体同构周边”式的,只要我们拥有和他们一样的评定标准,我们的飞行器应该可以和国际空间站对接。
@航天人说·分
刘勇(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程师):“捕获锁”的内翻打开是为了让出一个通道,未来的航天员将通过这个通道进入目标飞行器。打开有三种手段:电动打开;如果有航天员,航天员手动打开;当手动和电动都打不开时,可以采用火工品引爆。
黄伟芬(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未来我们的航天员上天的时候,分离前,航天员要从天宫一号先撤到神舟飞船上,然后启动解锁程序。所以说,“分离”是航天员从太空回家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