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射、飞控过程中,不可预料的事件、情况随时都有。最变化莫测的,要数天气。发射的成败,返回落点的找寻,飞行控制轨道的预报和测算,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作为交会对接任务气象指挥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负着收集、分析、处理、协调各方气象水文空间天气信息的重任。在气象机房内,记者看到,一幅全球气象保障区域图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标识着发射场、全球各测控点的红色标签格外地显眼。交会对接任务气象保障专家、北京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书驰告诉记者:“来自全球各测站的气象水文空间天气信息将在这里汇集、分析,为任务决策提供气象保障。航天气象保障不能泛泛地报变化趋势,要更准确、更精细、更及时。”陈高工说:“比如,测量船一般都处于咆哮西风带范围内,超过3米的大浪就会对测量船接收指令产生影响。还有,飞船返回搜救阶段,对云的预报必须报准,包括有几成云,什么样的云,对风的预报要求也很高,像飞船返回时,高空风不能超过80米/秒,同时地面浅层风速要小于10米/秒,能见度要大于10公里,不能有大雨。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及时预报和判断。”
陈高工风趣地说:“都说我们气象人是管天管地中间管空气。这次任务,我们不但要提供发射场天气预报、掌握10余个国外应急着陆区的天气情况、以及测量船航渡海域天气水文预报,除此之外,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十分复杂,天宫一号轨道高度的确定和大气环境有直接联系,飞行器在太空运行势必要受到太阳磁暴、耀斑和爆发的影响,这也需要我们对空间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和预报。”
言语间,气象机房内的“滴滴”声吸引了记者,工程师邵胜利快迅操作,一组组最新的气象数据开始在显示屏上跳跃,来自各测控点的气象要素实时变化,尽收眼底。
据了解,为圆满完成这次气象保障任务,北京中心开发了“气象水文空间天气信息传输系统”,“气象数据接收处理流程控制系统”,“有限区域数值预报系统”,能够实时同步接受各测控点号、各参试单位的提供的气象水文数据,为准确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还制定了《气象水文空间天气保障联合行动方案》以及各种预案,搭建了任务气象软硬件和保障平台,为任务组织指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