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 为官要讲官德、行商要遵商道、做人要有良知……虽然不见醒目的标语和口号,但一场针对道德领域的整肃活动正在中国铺开。从官方到民间,有着5000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正在极力呼唤和积聚一股“向善”的力量,并相信这股力量有助于确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广东当了两年公务员的陈立,最近接到参加“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通知。这项覆盖全国一千多万公务人员的培训,将以轮训的方式在五年内完成,培训大纲的内容突出“官德”修养。
“看来我的职业生涯将要围绕着‘道德’一路前行了。”陈立笑着说。
中共的干部们也不轻松。近日,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其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成为考核重心。
所谓“人君先正其身,而后乃行其令”。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信任体系的缺损,始自官德缺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重拾社会互信,必须从构筑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开始,“官德”教育和对官员的道德考核非常关键。
据悉,正在开展的中共十八大代表选举中,“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道德品质好”被列为入选条件。
感受到道德压力的还有中国各地卫视的老总们。不久前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让向来重视经济收益的电视行业不得不牺牲掉一些节目,而要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在黄金时间推出更多的思想道德类节目。
虽然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但已经有很多频道抢先策划了“德育”节目,比如《百家讲坛》《道德观察》《新粤商》等,通过古代圣人的经典语录、身边小事以及行商的准则,传道、解惑、授业。
道德也要从娃娃抓起。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国伦理学会日前启动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思想精华,从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生活。因为“百善孝为先”,而科学调查显示,4至6岁是建立孝心的最佳时期。
舆论也在呼唤“向善”的力量。从围堵腐化官员“微博调情”“暧昧短信”,到曝光丧德商人“瘦肉精”“地沟油”事件,直至众人声讨佛山见死不救的冷漠路人,凡是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商业诚信以及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口诛笔伐”。
从“官德”培训到“德育大众”,中共正在借一场由官方到民间的道德风暴,积聚一股“向上”和“向善”力量。
“虽然没有明确的口号,但从中央的决策、正在实施的各种措施以及民间的呼声来看,弘扬道德正在中国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共识。”夏学銮教授说,这也是对中共十年前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一脉相承。
从2000年确立“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方略,到2006年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直至近期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德”一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治理国家、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尺。
已经有十年历史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操作层面,对公民的道德素质做出具体规范。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20日被确立为“公民道德日”。中国还从2007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道德模范”,此前这个国家只评选“劳动模范”。
社会学家认为,在中国处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转型时期。当前,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社会风气上,却出现一些问题。一些人迷恋拜金主义,追求物质享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视道德规范于无物。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善社会秩序。既是针对中国一些领域面临的“道德滑坡”危险,也是从高层到百姓,全社会对“善”的呼唤。
从整体看,中国社会的风气依然是积极向上,道德在中国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迄今,中国已评选出162名道德领域的模范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方面感动了中国人。
今年的道德模范中,有徒手接住坠楼女孩的最美妈妈,有靠卖羊肉串资助失学儿童的新疆大叔,有两次为陌生人捐献骨髓的老师,有身患绝症依然恪尽职守的公务人员,他们都是普通公民。
“什么是美丽的人生?道德模范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道德的追随者、践行者就是美丽的人生;赢得大家的满意、帮助身边的人们就是美丽的人生。”一位北京的大学生听完道德模范的事迹后说。
“这就是教育和感召的力量,”夏学銮说,“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但在强调两者结合的同时,依然要特别重视道德教育的力量,因为任何时候法都是道德的最底线,而“道德”的提升恰恰需要一种自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
社会学家建议,处理好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一方面,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明确法与道德的界限,让法律规制的归法律,道德规制的归道德;另一方面,法律要为弘扬优良道德提供规则支撑,为消除不良道德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