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涨幅回落有利于宏观政策微调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0.1%。这是CPI同比增速连续第三个月放缓,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8月份、9月份分别回落到6.2%和6.1%,10月份涨幅继续回落到5.5%,环比涨幅也从9月的0.5%下降到0.1%。
从八大类各类商品价格同比变动情况看,食品价格仍然首当其冲。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62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2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7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8.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12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2.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2.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6.8%,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11.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油脂价格上涨15.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8个百分点。
在10月份CPI5.5%的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近1.5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4.04个百分点。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涨8.0%。2011年1—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平均同比上涨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0.1%。
据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刘铮、江国成)“虽然价格涨幅回落了,但没有理由过于乐观。物价还在高位,同比回落有翘尾因素消退的原因,CPI环比还在上涨。食品价格存在反弹可能,前期释放的超量货币仍然存在,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考虑到成本推动因素,此轮物价上涨具有一些中长期特征。成本推动问题不是简单通过货币政策能够奏效的,价格调控要做长期打算。”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减速,外需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成为宏观调控潜在的新挑战。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发出了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的信号。
CPI同比涨幅加快回落,体现了怎样的经济形势?对宏观政策的走向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价格涨幅的回落,体现了中国经济总需求出现回落,是经济增速连续回落的自然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同比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经济增速会继续回落。
“价格涨幅的加快回落,为宏观政策预调微调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目前在房地产调控坚定不移、货币存量仍然偏大的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能变,但在实际执行中,可以从一度实际收紧转向真正的中性,巩固经济增长的市场基础和内生动力。
货币政策受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局限之时,财政政策近来频频出手,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对舒缓中小企业困难的独特作用。
“政策预调微调关键在于把握‘度’,太松不利于控制通胀,再紧会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王军说,这就要求宏观政策要密切观察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
张立群认为,中国宏观政策从应对危机的扩张刺激回归常态的转变已经完成,再度实行总量扩张政策的风险和代价太大。应当借外部环境的变化,真正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把中国经济引向更高质量、更少消耗的新的增长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