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业丰厚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眼产业完善和产业创新,提高产业丰厚度,拉长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骨干行业中坚作用,巩固重化工业优势,积极发展轻型工业。以提高重大装备制造成套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增强就地转化原材料能力。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方向、突出特色,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抢占先机、率先突破,尽快成为支柱性产业。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战略,培育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牵动力大的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工业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实施粮食丰产和科学储粮工程,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生产。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村屯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大连为龙头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把沿海经济带作为增量调结构的重点区域,着力建设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以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以沈抚同城为重点的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步伐,加快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实施更加优惠政策,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加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生态建设,使其尽快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发挥沈大经济带的战略轴线功能,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要素整合,实现三大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创新区域经济组织方式,推进区划调整。落实扶持城区发展政策,做大做强城区经济。积极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支持阜新等市争创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并进,积极稳妥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搞好老城区改造特别是地下管网改造和建设,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承载力。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创造条件。
加强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能源,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节约用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耕地保护,严厉整治乱占耕地现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抓好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严格控制重金属、工业污水等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创造宜居宜业优美环境。积极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利用和保护自然岸线。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资源保护区扶持机制,实施青山绿水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资源,加强辽河、凌河等江河治理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带、旅游带和城镇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全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增进人民福祉
社会建设与管理同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坚持民生优先成果共享,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大力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价格调控与监管。落实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及管理的政府责任,缓解部分群众住房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