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福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纵观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同时,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我们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压力。综合分析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今后五年,我们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讲的跨越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福建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坚持速度与质量统一、富民与强省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们贯彻中央对福建工作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战略选择,是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寻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责任所在。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信心决心,务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一)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强化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力争“十二五”末全省石化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形成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石化强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钢铁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现代服务业,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商贸和家政等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数字福建”工程。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大幅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福建制造”和“福建创造”双重优势。
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新一轮“造福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晋江经验”,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一般发展水平县的扶持力度,提高县域整体实力。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深入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加大对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规划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海西规划》中对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城市发展。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泉州要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漳州要依托大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明、南平、龙岩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崛起步伐。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沿海内陆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山海合作、联动发展。
突出支撑保障,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眼于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强港口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航运枢纽港和湄洲湾主枢纽港,推进以枢纽港、陆地港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节点建设。推进海峡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空港布局。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完善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建设重点骨干工程。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福建生态优越、环境优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福建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要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化项目环保措施的约束和监控,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区域、跨海域协同保护,建设生态屏障。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民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统筹安排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财力困难地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进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扎实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努力扩大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以上。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治理“餐桌污染”。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残疾人保障和扶助力度。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普及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完善中小学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扩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办好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增加全民健身投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勇于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行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为契机,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特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对台交流合作中的排头兵作用。
积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大开放战略。发挥福建开放型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继续办好“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各类开发园区整合、拓展和提升,促进功能完善的开发园区向城市新区发展。深化闽港闽澳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积极引进侨资侨智。牢固树立“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平潭最优惠的政策。政策来之不易,落实更需下大力气,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鼓励福州等市积极支持平潭发展,举全省之力加快平潭开放开发。平潭的开放开发是一项全新实验,要有新的理念和思维,超越以往搞开发区的一般模式和做法,探索走出一条新路。要在综合实验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取得突破,为全省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和示范。要发挥对台优势,围绕“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积极探索实践两岸合作新模式,探索台胞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途径,为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开辟新路、拓展空间。着眼于全方位开放,学习借鉴国内外特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善于开拓创新的领导人才、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把平潭打造成机制先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经济多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
(四)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努力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五缘”优势,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闽台更多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促进闽台产业发展规划衔接,拓展产业对接领域,提高产业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园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扩大闽台金融合作。积极推进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密切两岸旅游合作,扩大“海峡旅游”品牌影响力。
推动两岸交流,增进民间往来。以祖地文化、宗亲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增强两岸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突出民间特色,密切基层互动,继续办好海峡论坛,更好发挥论坛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品牌作用。加强闽南文化生态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推动妈祖文化等民间信仰交流,推进人才、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通道建设,构建综合枢纽。打造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的综合枢纽和主通道。加强对台海上客货直航航线和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建设。加强闽台口岸通关和港口合作,推动闽台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合作,推进两岸通讯枢纽建设,做大对台邮政和物流,促进货物往来便利化。争取两岸相关机构来闽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我省成为两岸事务性商谈重要协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