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传统产业占主导,农业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产业,追求高效益。着力“用”好煤,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循环发展。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新项目新产业要把全循环作为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农业。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建设数个百万吨级节能节水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环境压力变为发展动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使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融合。注重总体策划,强化创意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房地产与建筑业水平。发展家庭服务业。太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特色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发展大局,必须始终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调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扩大资本、积累财富,使农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针对不同县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县富民的大项目,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县域流动,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在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构筑适宜居住、有利发展的社会体系。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建立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坚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镇群,经济总量占比明显上升,对忻州、吕梁、阳泉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通过组团式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依托城镇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带、文化带、生态带。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创新性,塑造城市精神,推广信息化管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完善以煤补林及绿化激励机制,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层气抽采开发力度,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个山西”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我省整体形象,要扎实有效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