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外贸变化。制图吴尚楠
●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超过10%。
●10年间,国际贸易总量从2001年的12.65万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0.39万亿美元,10年增长了140%。
●1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第一大出口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出口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
●10年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超40%,2010年达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10年间,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
三层面取得巨大进步
入世10年来,我们在国家、民众和企业层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开放意识深入人心,企业也迎来了走出国门的良机。
中国崛起为贸易大国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指出,中国加入世贸十年主要带来四样东西:一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完成了加入全球主要经济的重要一步;二是改善了中国的经济贸易环境,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和经济成果;三是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的局面;四是带来了国民待遇理念、双赢发展理念等新理念。
“十年来,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了,这是最大的变化,同时也是最大的进步。”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燕生看来,中国加入WTO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的一个战略部署,“它对中国最大的改变是,过去的十年中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融入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加入WTO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崛起为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国际经济形势较差;加入WTO以后,来华投资大幅上升,资金、技术、就业和出口等也相应来到国内。
民众树立了开放意识
在隆国强看来,更重要的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中国人树立了开放和规则的意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们实体经济的帮助是巨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更深远的意义,是对我们的思想意识,对我们体制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不仅建立起符合WTO规则的涉外经贸体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人的观念意识以及对经济制度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将会影响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要看到中国人没有浪费漫长的谈判时间,而是把漫长的谈判过程演变成为全民开放意识的教育过程,很多国家看到WTO是非常专业的,只有少数官员和企业关注。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妇孺皆知WTO。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把我们几百年形成的封闭的民族意识进行了开放意识的教育。”隆国强说。
除此之外,隆国强认为,入世给中国还带来了很多的其他经验。例如,“我们把谈判的过程演变为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过程。”
隆国强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的各种智库做了很多的研究,媒体也在说狼来了,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关税水平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进一步兑现承诺,降低到9.8%,这个过程是推进中国渐进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引进外部竞争压力,推进国内竞争改革,使得我们很多产业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
除在宏观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在微观上,许多专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的开放由单向型招商引资转变为双向型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开始大踏步地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加入WTO一个重要的新收获。
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强势地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势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可信度,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加入WTO,不亚于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显要的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大踏步地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老说狼来了,为什么不能说狼走出去?”王辉耀说。
两次为“市场经济”交锋
在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看来,“中国复关及入世15年的谈判,入世后的10年历史,都紧紧与‘市场经济’四个字紧密相连”。龙永图近日在“中国入世10年总论坛”上,回顾谈判进程中,与谈判对手关于市场经济的两次交锋。他认为,中国加入WTO是为了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也是为了推进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龙永图。
不能说“市场经济”
>>第一次交锋
龙永图回忆,第一次交锋是在“复关”过程中,从1986年到1992年底的6年间,关贸总协定对中国的经济贸易体制进行审查,核心是要中国承认进行市场经济。
“在1992年以前,市场经济这几个字是难以被承认的。”龙永图说,“当时我们中国的经济体制被说成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引起很多问题,谈判陷入僵局。”
不过,僵局在1992年被打破,龙永图说,“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随后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样,中国加入WTO的谈判,找到了出路。”
承认一些企业不“市场”
>>第二次交锋
第二次交锋发生在入世前夕。龙永图说,对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倾销措施时,必须进行反倾销调查,其中价格是个重要的因素。“当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许多企业制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并不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龙永图说。
“经过艰苦谈判,中方承认中国有一些企业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营。”龙永图回忆道,当时中方接受了这样的条款,即在调查中国的企业是否存在倾销时允许采取两种可选择的方法:一般的情况下,可以适用WTO反倾销的协议;如果企业不能证明生产和销售产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则在调查中采用特殊条款,即采用替代国价格标准。本报记者马文婷
不能忽视的三个问题
入世十年来,有长足的进步,也仍有桎梏与短板。著名财经作家、知名学者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提出来。
>>问题1
法制化进程艰难曲折。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的时候,当时国内的舆论充满了一种玫瑰般的想象,大家认为中国从1978年开始搞商品经济,有一个命令性的计划经济,土地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搞放权让利改革,慢慢走向商品经济。那么走到2001年的时候,随着加入WTO我国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这将变成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件。
大家当时都对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充满了种种想象,认为跟全球经济已经接轨了,所存在的很多行政性的障碍、行业壁垒等等都会被世界开放的潮流给彻底冲垮掉,中国将很快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但十年后我们看到,情况并没有完全发生,中国在过去十年的法制化进程是非常的艰难,非常的曲折。在中国国内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行业进入的壁垒,国有的垄断型企业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势。
>>问题2
对内开放力度仍然不足。
吴晓波认为,十年前,中国的企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将变成一个没有障碍的市场环境,当时一个很大的期待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有没有可能同时加快我国的对内开放。
吴晓波举例称,2001年,浙江台州吉利汽车的李书福获得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打破行业垄断的一个典型性事件。因为中国在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1979年就对外资开放了汽车产业,但是之后在非常长的时间里面,中国的民营企业是没有资格来从事汽车产业的。所以这个事情在2001年的时候被当成一个标志性的行业打破的信号。
但是十年来发觉,这样的一个信号居然还是一个偶然性的现象,中国现在很多的行业仍然没有对民间资金开放,所以十年来我国对内开放的力度仍然是不足的。我们远远可以走得比现在快一点,虽然有的行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退,这是第二个不足,就是对内开放的力度不足。
>>问题3
由投资型拉动向消费型拉动的战略型目标尚未实现。
吴晓波认为,原本希望通过市场开放能够推动国内的消费,使得中国经济由投资型拉动转向消费型拉动。中国经济从1949年之后就是一个政府拉动型的方式,希望加入世贸之后能够推动国内的消费,由投资型拉动向消费型拉动做一个转型,但在过去十年里这个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1998年房地产开放以后,中国整个内需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移,房地产以及相关能源型行业获得了大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整个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保体制等保障体制没有健全,所以民众的消费热情仍然不足,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由投资型拉动向消费型拉动的这样一个战略型目标是没有实现的。
中国制造行走天下
春江水暖鸭先知,加入世贸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外贸。今天,无论是国际奢侈品牌,还是像耐克、阿迪等国外消费品品牌,世界各地,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而这个中国制造,既有我们走出去的民族品牌,也有我们代加工的国外品牌产品。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在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新闻吹风会上表示:加入世贸的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GDP增长了两倍多。
配额取消障碍消除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我们的羽绒被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是需要配额的,即使我们有出口能力,有客户群,但也不一定就能出口”,中国最大的羽绒被出口企业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感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鸿润集团立即感受到入世带来的有利因素,到欧洲和美国的配额很快就取消了,羽绒被等产品出口的障碍被清除掉,公司得以很快就进一步拓展了欧美市场,目前,鸿润羽绒被的出口量占到全国同行业的24%以上,遥遥领先。
纺织品,是我国非常大的一个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入世以前,欧美对我国纺织品实行打压,制定了很多不公平、带有歧视性的配额制度,也就是说,出口企业生产多少,并不见得出口多少,销往欧美的衬衣、服装,纺织品都要受配额的限制。对此,夏吉国深有体会,中国加入世贸后,我国纺织品行业因几十年来出口没有得到公正待遇而受到的压抑一下子解脱了。
“十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在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与国际成员一起取得了共赢的发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入世10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出口
优势互补茁壮成长
10年前,我们说的、听到的最多的是:国门打开后,“狼来了”怎么办?
“入世前,我们是100%的纯出口企业,入世后,我们还在体会出口不受限制、企业效益大幅飙升的喜悦时,一些欧美的家纺品牌开始悄悄进入中国市场”,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凭借他们的品牌知名度和营销能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快抢滩登陆。
“‘狼’是真的来了,而且他们就在你的身边,不过我们唯一的路就是强壮自己”,夏吉国说。
“国门打开的10年,鸿润不仅没有被外来的‘狼’打倒,反而给我们增加了压力和动力,企业也出现了爆发式成长”,夏吉国说,集团从最初只埋头做羽绒被出口生意,今天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羽绒家纺、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矿业投资四大主营业务为一体的大集团。2001年,公司销售额只有3亿,而今年销售收入可达到24亿元。
“10年的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俞建华表示, 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我们过去10年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差不多给其他的经济体提供了1400多万就业岗位。10年来,中国新增34.7万家在华投资企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10年前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88亿美元。
>>进口
做强自己不惧摩擦
>>交锋
10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强化与深化,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中国经济同样承受巨大的压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
2011年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从3月31日起正式停止对中国皮鞋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漫长的抗争,终于赢来强硬的欧盟对奥康及中国皮鞋说了声“YES”。
“我们不但赢得了市场,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尊严”,对于这场长达5年的马拉松诉讼,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感慨地说。
王振滔所说的这个案件是欧盟于2005年对我国皮鞋发起的一项调查并于2006年10月7日开始对我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反倾销措施期限为2年,这也是当时欧盟有史以来对华最大反倾销案。
5年的抗辩使得奥康在抗争反倾销上从“菜鸟”变为“老手”,“首先我想说面对类似案件不要怕,要积极面对。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加强核心技术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品牌建设及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等”,王振滔告诉记者:“如果你足够强大,没有人可以打败你。”本报记者胡笑红
WTO
2001年11月11日,本报入世报道封面,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当年兴奋声、担忧声言犹在耳。如今槌落10年,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WTO总干事拉米在瑞士达沃斯给予中国的评价是:中国入世十周年,成绩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