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纪念日。
十年前预期的变化是否如期发生?十年中,行业内的中国企业与世界的对话开展情况如何?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呈现出怎样的态势?行业出现了哪些结构性的调整,未来向何处去?行业的对外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
面对过去十年,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疑问。两周前开始连续三期,本报记者按照行业细分,从行业趋势、对相关企业影响与老百姓切身感受等方面,为您盘点入世十年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
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博士,针对零售、资源、旅游与文化四个行业入世十年的变化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
家电业
企业
“十年前,美的集团的销售规模是100亿元,出口占到2亿多美元。去年,美的年销售额达到1150亿元,出口达58亿美元。”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介绍。入世十年间,作为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美的集团的销售额翻了10倍多,出口额上升近30倍。
美的的成长是家电行业的缩影。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家电行业的入世十年是“黄金十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表示,自2001年入世以来,家电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1241亿美元上升到去年的10128亿美元,增幅达8倍,平均每年增速为23%。单就家电行业而言,出口总额从十年前的70亿美元跃升到1500亿美元,增加了20多倍。目前,中国家电产品已经承担了全球七成以上的供应量。
和其他行业不同,家电行业在入世之前已经打开国门,迎接外资企业的冲击。入世之后,以三星、松下、索尼、日立、伊莱克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通过建立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和投资生产基地的方式,拓展在华业务版图。
但来势汹汹的“洋流”并未对中国家电业形成严重冲击。中国家电业在冲击中成长,逐步向全球挺进。用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话说,十年间,家电行业“从一个很"皮实"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很"争气"的孩子”。海尔、海信、TCL、长虹、康佳、创维、美的、奥克斯等国内家电企业相继在海外建立了销售公司和生产基地。
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告诉记者,在国内家电行业的十年成长中,上海承担了“领头羊”的角色。2001年,上海家电产品销售额为120亿美元,2010年上升到420亿美元。家电连锁专业卖场从入世之初的41家上升到198家。其中,3C类数码产品和通讯手机类产品的销售增长最快。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全球家电生产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生活
“十年前我还是个初中生,每天做完作业,父母会奖励看一小时电视。家里只有客厅有电视机,窝在沙发里看。当时哪里会想到,如今能用上iPad,钻进被窝也能通过无线网络,惬意地看电视剧。 ”入世十年,对复旦大学学生姜磊来说,不变的是对电视节目的热爱,变了的是收看的方式。
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每百户家庭的彩电保有量达到210台,平均每家拥有2台彩电;电脑从2001年的每百户25台,跃升到125台,平均每家都有一台电脑。
十年间,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家电行业的成长。以姜磊家为例,彩电不断更新换代,从CRT球面到CRT直角纯平,再到背投、平板、互联网电视、3D电视,现在家里又盘算着买智能电视了。
“2001年的时候,商店的墙上挂着清一色各种尺寸的电视机,都在播放足球比赛,问价的人少,围观的人多。”市民陈明说,“现在要买电子产品,基本就要到国美、永乐、苏宁等大型零售店去了。大量零售商和数码城的出现,也带来了变化。有竞争,价格就会便宜。门店多了,购买大件电器方便很多。最关键的是,现在很多空调、冰箱都推广了能源标识,这对消费者观念的影响很大。 ”
王泠一点评
中国人对家电的感情很复杂,家电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诞生了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然而,当时民族品牌的规模水平和技术水平,与近邻日本相比差距甚远;后来,又出现了集团化的德国和韩国竞争对手。留学潮和出国热的兴起,利用关税差别带回几个家电“大件”,是很多中国城市家庭的梦想。可以说,在中国入世之前,家电业就经过一轮洗礼;“肉搏战”之后,家电业率先出现了企业家群体。而改革滞后者被重组或淘汰,上海家电业就经历过“失落的十年”。家电业对民生意义重大,既是社会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保证条件,自身也创造和巩固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好在我国民族家电业在入世十年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研发水平和规模生产能力已经位居国际领先位置;在出口领域也基本打开了局面。
奢侈品业
企业
“入世之初,奢侈品仅在北京、上海落地,北京集中在王府井和国贸,上海则是当初刚建成不久的恒隆广场。 ”国家社科基金《奢侈品牌管理和运作研究》负责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晓博士回忆说。
对奢侈品行业而言,2004年12月之后,中国零售业度过了入世过渡期,市场全面开放,大规模的攻城略地就此揭幕。“一些外资品牌之前已经在华开设门店,但数量不多,2005年之后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中国市场。同时,一些之前并未开拓中国市场的外资奢侈品品牌也加入了掘金的队伍。 ”卢晓告诉记者。
用“抢滩”来形容外资奢侈品品牌的中国之路,恐怕不为过。去年4月28日,知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陆家嘴同时开设旗舰店,这是该公司历史上的头一遭。
《奢侈中国》一书中写道,除汽车、飞机、游艇等耐用消费品,去年中国境内奢侈品销量达245.1亿美元,占全球的9%。迄今为止,今年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已突破315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也已达到11%。不仅体量可观,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速也居高不下。咨询机构贝恩顾问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去年,美国奢侈品市场销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中国境内销售增长了30%。
但在涨势背后,中国奢侈品市场也面临成长的阵痛。卢晓表示,许多人都谈“奢”色变,“好像奢侈是羞于说出口的,可奢侈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品类。”在卢晓看来,由于对奢侈品的认识存在误差,国内奢侈品行业任由国际大牌入驻,“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市场实际上已经被外资品牌垄断了。 ”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时尚教育办公室主任张梓楦认为,5到10年内,中国奢侈品可能会有一些本土精品慢慢走出来。卢晓也说,除了中国品牌的涌现,奢侈品市场的增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中国奢侈品行业来说,一来要注重向高附加值、精品化的方向转型,二来流通领域的零售商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消费模式,为奢侈品提供配套服务。 ”
生活
“入世之初,奢侈品还没有普及,办公室的穿着打扮都大体类似。如今,同事来上班,男性就看他戴的表,女性就看背的包。 ”在沪上一家外企工作的陈佳萍说,十年来,在办公室,奢侈品已经从无所知晓成了无形指标,“虽然我们也听说过,奢侈品就是把人维持在乞丐状态,却给他做皇帝的错觉,但仍旧无法抵挡诱惑。 ”
在公务员系统工作的李堇上班时有统一的制服,下班后,就会换上一身奢侈品行头,“出席一些宴会等重要场合,也要备一些拿得出手的衣服和包。”在李堇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购置一些奢侈品来彰显品位已是无可厚非的事。
陈佳萍和李堇共同提到的是,入世初期,对刚进中国不久的外国奢侈品有一种“品牌崇拜”,如今,奢侈品已大量集聚,“要从海量的品牌和产品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另外也要考虑"圈子文化",担心和别人撞包撞衫,又担心太冷僻无人问津。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这大概是十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 ”李堇这样介绍自己的“奢侈品经”。
陈宪点评
奢侈品,以及作为奢侈品的化妆品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高价格,乃至一定时期的例行调价,是奢侈品保持其市场形象的主要手段。无论进口关税是否调整,奢侈品的品牌商都会采取相应策略,将其产品保持在高端市场,争取高端消费者,而失去价格高端地位也就不再是奢侈品了。因此,这个行业的需求主要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似乎和入世的影响关系较弱。最近,我国调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是自主的调整行为,是为了将我国居民迅速增长的奢侈品购买力留在国内。不过,为了做到这一点,仅仅调低关税还不够。根据奢侈品的分类,调整消费税,尤其是降低与老百姓生活关系相对密切的奢侈品的消费税,也许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还要在奢侈品的流通环节、市场监管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努力,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服装纺织业
企业
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苏寿南,退休后担任上海内衣协会名誉理事长,他是一个从业53年的“老纺织”,也是时代沉浮中的“幸运儿”。 2001年到2005年,苏寿南领导的上海针织九厂兼并了7个工厂,从一家中型工厂一跃成为集团企业,三枪的品牌影响力日渐彰显,苏寿南借三枪“圆了毕生的梦想”。 2001年,三枪集团销售总额在8亿元左右,如今已超过10亿元。由于内衣行业在入世之前已经在国内企业间展开了充分竞争,形成了消费认同,三枪成为时势中的英雄。
但在其他服装领域,许多企业就没有三枪的这份“幸运”。“像运动服、休闲服领域,外国品牌已经对中国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在苏寿南看来,中国市场成长空间巨大、消费者购买力有所提升,年轻人中也普遍存在崇洋心态,这为外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条件。 “以前上海的服装纺织行业属于全国的领头羊,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市场拓展上落后国际品牌了。 ”
苏寿南指出,本土品牌之所以式微,一来是缺少外资企业大力开拓的决心,“国外品牌一心进军中国市场,连续多年亏损都不会计较”。二来是国家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比如纺织科技,外国纺织机械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就掌握了定价权,“像德国一家企业,一根织针就要卖到1美元,国内企业做不出,只能高价进口”。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2000年,入世之前中国服装出口总额为560亿美元,2010年跃升至2065亿美元,十年增幅超过260%。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比重也超过32%。但在喜人的数据背后,隐忧也逐日浮现。苏寿南表示:“中国的服装出口体量虽然可观,但多数是从事代工。中国制造,外国品牌,这一局面需要扭转。”
苏寿南给出了三味药方:中国企业首先要争夺国内市场份额,攒够资金后投入纺织技术的研发。其次,在立足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应当挑选“拳头产品”重点出口,将民族品牌推向国外。最后,政府应当优待纺织业,形成从生产源头到销售渠道的整体配套政策。
生活
十年来,国门打开、技术发展,服装行业的变革悄然兴起。 “有了电子商务之后,我基本就选择在网上买衣服。现在,网上的品牌服饰越来越多,一些国内没有实体商店的服装都可以通过海外代购。 ”热衷购物的王萧说。而在淘宝网上,即便不购买品牌服饰,也有很多消费者选择“外贸货”,一般价廉而物美。
陈宪点评
纺织服装业是入世后获益较多的一个行业。由于出口配额的取消和对中国产品歧视的减弱,出口量得到大幅度增加;由于关税的降低,欧美高档服装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并且价格下调,这对追求穿着品牌的消费者是一个福音;由于看到纺织服装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国际著名品牌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在它们赢得不菲份额和利润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中国成为世界服装和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棉纺、丝绸、毛纺和化纤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前列;纺织工业的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纺织服装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型纺纱、新型织造、新型化学纤维、新型印染整理技术和装备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较大幅度增加,产品质量与档次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已跻身于世界服装纺织品出口大国之列,成为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的最大供应国。
酒店业
企业
入世后的第一年,锦江之星在中国有10多家门店。截至2011年10月,锦江之星的项目总数达739家,其中已开业的有528家。十年间,从零星散落到星罗棋布,锦江之星的业务版图已经覆盖各省市,酒店客房数达到8.8万间。业内人士分析,入世十年来,国内酒店业最大的收获就是酒店业有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经济型酒店,既避开了与国外高星级酒店在高端领域展开“肉搏”,又借鉴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走上了发展民族品牌之路。
十年来,洲际、雅高、万豪等国际酒店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锦江之星副总裁李予恺介绍说,国外知名酒店集团大都拥有覆盖高、中、低档次的完整酒店产品线,进驻中国市场后,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国际市场分销渠道。“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第一是会员制度,通过吸引大量会员,收获了忠实粉丝。第二是订房中心和网络销售渠道。进军中国之后,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会员制和订房中心的调配是客源的重要支撑。 ”可以说,在高端酒店服务上,国外品牌占据一定优势。
但在经济型酒店领域,外资品牌在国内遇到了“对手”。“国外的经济型酒店不具有本土优势”,李予恺表示,“无论从经济型酒店的布点数量还是吸引国内游客的人数来看,外资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在中国都不及本土品牌。虽然外资品牌也已加快拓展在华版图,但这一增速不足以颠覆本土品牌占优的行业格局。”
李予恺告诉记者,锦江之星第一家连锁店1997年2月份开业,当时国内酒店市场集中在星级酒店和招待所两端,锦江之星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白。
经济型酒店成为入世十年来国内酒店业最大的亮点。在高速发展中,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也不断细分,100元左右的超经济型酒店也已出现。李予恺展望说,未来5到10年,由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情况,高星级酒店的投资热情仍旧高涨,成为稳定的增长点。而在经济型酒店领域,将会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单体经营的经济型酒店,因运营缺乏标准,可能会向品牌连锁店靠拢。二是一些在固定省市区域经营的经济型酒店,可能成为行业领先的品牌酒店并购的重点对象。
生活
今年年初到北京旅行的朱梅在三环附近找到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算上折扣,单间每晚不到200元,“房间环境很整洁,周边一点也不嘈杂,感觉和十年前天差地别。”入世之前,差不多在同样的地段,朱梅住的招待所单间每晚150多元,“到深夜,还能听到马路上的汽车引擎声,配套服务也做得很差。现在的经济型酒店,有一种住在家里的感觉。 ”
随着经济型酒店布点加速,各品牌也拥有了相对固定的顾客粉丝。 “因为我办了一张会员卡,在不同的城市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因此一般外出旅游或出差,都会选择同一品牌的经济型酒店。 ”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王洪亮告诉记者。很多像王洪亮这样的消费者,促成了经济型酒店行业不同品牌间稳定的竞争态势。
复旦大学留学生迈克尔·帕特里克至今还记得初来上海时,住在希尔顿酒店的场景,“酒店的布置非常豪华,周边的交通和娱乐业很发达,和之前听说的中国完全不同。我觉得星级酒店已经成为联系世界和中国最前沿的窗口。 ”
王泠一点评
中国入世,使得很多行业直接面临全球化的课题;酒店业尤其如此。在这个行业,一些人们最初是充满憧憬的,他们渴望飞跃式的发展。如一位沈阳的酒店业管理者这样撰文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的彻底开放,这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天机良缘,对酒店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使酒店业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实现旅游强国的愿望将早日成为现实。然而,在中国最高决策层看来,酒店业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之一。文献显示:一位中央领导曾经担心我国“招待所”式的酒店管理水平能否在打开国门之后,经受住外资酒店的激烈竞争。十年过去,外资酒店在华布局合理,而国资酒店业经受住了考验,资金运营、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市场占有等关键性发展要素得以和国际同行抗衡。同时,酒店也成为开放的城市文化景观,使得城市消费不再内外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