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杰。本报记者张艳摄
十年前的一“槌”定音,打开了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大门。各行各业兴奋之余,也忧虑不止。
2001年的中国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2109亿元,总资产4591亿元,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国际巨头面前,就像是一只稚嫩的绵羊。发展水平滞后带来的焦虑与恐慌,弥漫在银行、航空、石油等多个产业领域。
十年过去了,我们惊讶地发现,引狼入室之后,迎来的却是与狼共舞、相融共生的局面。俯瞰地面,国企、民企、外企加油站三足鼎立,比着降价;仰望高空,中国本土制造的飞机,飞上了异国的蓝天。
金融十年
中外资本融合共生
竞争
外资银行份额约2%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在入市前曾经做过最坏估计:十年以后,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0%-15%。
十年过去了,现实情况显然要好太多,目前来看外资整体市场份额还不到2%。龙永图甚至表示希望外资银行份额更多一点,来与中国银行业进行竞争,促进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的发展。
“你可以看到外资银行的份额没有怎么变,还是在2%左右这样一个总的市场份额。”见证了这十年历程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行长丁国良说。
在中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后的2007年,因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的理财产品”,外资银行着实火了一把。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境内外资银行受到境外股东的牵连,而中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天量信贷投放使得中资银行迅速扩张,外资行在华市场份额逐步缩小。(见下图)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保险业。截至2010年底,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经营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37%。其中,由于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寿险的市场份额日渐萎缩,一度降至4.9%,到目前为止则一直保持在5%的水平。外资财险公司的境况更令人担忧,从2005年起,市场份额连续5年下降,始终在1%左右的低位徘徊。
融合
外资中资互相渗透
“与狼共舞”这十年,最具争议的恐怕就是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这一改革思路被称为“对外引资引智”。背景是2001年,四大国有银行几乎资不抵债。
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给出的理由有三:一是国有银行应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国家财政才能不再为银行的经营亏损买单;二是引资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国内银行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汇丰银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丁国良回忆,2001年12月29日,汇丰银行成为中国入世后首先以参股的方式购买国内银行股权的外资银行,该行当时斥资5.18亿元购买上海银行2.08亿股股权,占其总股份的8%。
外资银行战略入股一发不可收。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6年12月底,已有29家境外机构投资入股21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90亿美元。
在丁国良看来,把外资银行作为一个股东,作为一个战略投资,放到中资银行里面去,不但引资而且还引智,除了资金以外,把治理也引进来。那段时间对风险管理很重视,因为有很多坏账。这一时期,被丁国良称为“真正的与狼共舞”:通过竞争不能学习得一步到位,就直接放到里面去,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外资保险公司也正在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从平安、国寿、太平等大型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不难看出,许多外资险企悄然成为我国大型保险公司的股东,虽然其持股比例依然维持在保监会规定的25%以下,但通过三大保险巨头,外资企业从上
市公司分到的羹超出其在华自立门户、独自打拼的收益。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告诉记者,虽然中资险企因地域环境竞争中更具优势,而外资品牌对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依然不可忽视。事实上,随着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市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华发展的大型外资企业,对中国吸引外资作出了很大贡献。
成就
本土金融业脱胎换骨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列举了这十年来的一系列数据来说明银行业的发展。从资产来说,目前的资产是107万亿元,是入世时的5倍。入世初期银行业不良率是23%,目前是0.95%。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方面,今年前三季度银行业盈利8000多亿,而2002年盈利600多亿,2002年以前多为亏损。2002年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2.8%,而目前全行业资本充足率12%以上。入世时,拨备覆盖率那时候几乎没有,现在达到了270%以上。
杨再平表示,中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国际上很多专家称中国银行业“技术上已经死亡”。目前,有101家银行进入英国1000家大银行排名,入世之初只有9家,且排名很靠后。入世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融合竞争,中资银行实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样在大陆见证了十年以上金融变迁的东亚银行(中国)北京分行行长陈智仁说,对于今天的东亚中国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国外的银行,而是内资银行。陈智仁坦然地对记者表示,如果回到十年前,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认为,更多地放开中外资银行的分类标准和思维模式,把市场竞争看作是单纯的银行业竞争,可能更好。
同样的巨变也出现在保险业。十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由2001年的4591亿元猛增至2011年6月末的5.75万亿元,增长了11倍有余。
2002年以来,中国保费收入的全球排名平均每年上升一位,截至2010年底排名世界第6位。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保险业依然增速不减,2008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保费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速为-2%,中国的增速是31.4%,在跌声一片中独领风骚。
油价十年
中外加油站掀价格战
政策
放开分销领域
中国加入WTO,在成品油政策方面作出一系列承诺。其中包括加入WTO后3年内开放成品油零售领域,即外商设立零售企业的地点没有限制;加入WTO后5年内开放原油、成品油、化肥批发领域;减让进口关税,自2002年起,原油关税从16元/吨降为零;汽油和润滑油关税税率从分别9%降到5%和6%。
正是中国加入WTO对于成品油市场的承诺,使得壳牌、道达尔等外资企业有机会进入中国加油站市场。其中,2004年12月11日,我国开放成品油零售,就在2004年10月9日,道达尔与中国中化签订协议,计划7年内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发200座加油站。
除了加油站领域外,在这十年间,外资也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的炼油、批发行业。自2006年我国开发成品油批发市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市场格局被打破。2007年5月,商务部赋予共8家国有和民营企业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到2009年,成品油批发企业就超过100家,属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中航油5家央企直属或控股的石油公司占四分之一;其他的都是民营、合资、其他国有等,其中8家企业属于合资企业。
正是成品油批发体系的多元化,加油站成为香饽饽,一些批发商和加油站组成共同体,为加油站长期保持价格优惠创造了机会。
市场
国有民营外资三分天下
10年中,外资加油站从当时的新鲜词语变成为身边店。在北京,人们现在最常看到的就是荷兰的壳牌、法国道达尔两个品牌的外资加油站。
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外资企业加快进入,我国加油站行业从当初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品牌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迄今呈现国企、民企、外企“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到2010年底,全国加油站总量达到9万多家。其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占全国加油站总数近两成;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1/3左右;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约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50%。
三足鼎立的态势,打破了国内汽柴油零售价铁板一块的局面,北京多个加油站的价格优惠已成为一种常态。其中,珊瑚路加油站王站长介绍,自己加油站周边不远就有中石油、中石化、其他民营等多家加油站,为了保持价格优势,吸引顾客,他们长期降价每升5毛钱。
民营和外资加油站比着降价,也在牵动着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巨头的神经。
对话
成品油定价机制待突破
道达尔是一家来自法国的国际企业,就在2004年中国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前夕,与中国中化签订协议进军国内零售市场。刚刚离任的道达尔集团驻中国总代表戴杰,在他任期的6年里,亲眼见证了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开放。
问:您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还做得不足?
答:定价机制的问
题。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是政府控制的,定价和6年前有了很多进步,但仍待进一步改善。而且相应的问题存在于天然气、煤炭等能源领域。
问:法国是否有对能源领域的控制?
答:政府控制的问题中国有,法国也有,最近法国放开了对这个的严格控制,法国政府意识到市场会比政府做得更好。
在开放市场里,会有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竞争,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改善产品,同时价格才能传递出正确的价格信息。
问:除了价格问题,民营企业认为国内能源领域
依然存在垄断,您认为如何?答:在下游市场,中国应该进一步向所有参与者开放,包括民营企业。就我个人来看,现在市场资源还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只有进一步竞争才能改善行业质量。
现在,在下游市场尤其是批发上面实际的限制非常大,基本上几个大公司控制住了资源,批发参与者少,这限制了竞争。
航空十年
中外巨头同台竞技
天空之战
同台竞技白热化
中国未加入WTO之时,中国亮相国际航展的频率远不及如今,外国航展上传来的中国的声音,听起来也并不如现在这般“雄赳赳,气昂昂”。
2011年年末,在刚刚结束的迪拜航展上,世界两大民机制造巨头空客、波音火拼订单数。
此时的本土航空制造巨头——中航工业也携新机型大力推销。笑而不谈订单数的中航工业虽然不屑于外企的“订单秀”,却不得不在战术和战略上都重视对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用户是我们主要的客户群,现在竞争对手们也在不遗余力地争夺着。”中航工业国际事务部部长陈灌军说,他们的推销策略是突出产品的性价比,“西飞国际研制的新舟60飞机在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客机水平,而价格只有同类飞机的三分之二。这次在迪拜航展上首次飞出国门的新舟600则延续了新舟60的优点。”
与此同时,中国商飞的声音也越来越掷地有声。11月23日,中国商飞也不失时机地公布C919飞机再获订单。中国入世之前,没有一家如此规模的民机制造企业,成立于2008年5月的中国商飞凭借C919,至今已收揽了中外9家公司的195架启动订单,中国商飞预计,在2020年前后,C919将投放市场并可年产150架,还预计C919可销售逾2000架,价值8000亿人民币以上,关于“ABC格局”的猜想也被国内媒体津津乐道。
波音市场营销副总裁兰迪·廷塞思就表示,中国商飞的成立将使空客和波音独占100座以上大飞机市场的格局土崩瓦解。空客方面也回复记者,中国商飞将成为未来航空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天空之战中,技术依然是制约本土企业的关键。陈灌军告诉记者:“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利用开放带来的合作机会打入世界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链,是发挥中国航空制造业后发优势、赶超前人较为快捷的途径,具体的方法包括中外建合资企业学技术以及并购优秀外企等。”中国商飞发言人程福江表示,“一方面可利用机载系统、发动机进口等飞机制造核心部件关税下降的机遇,选择优质供应商,确保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自主研发不可懈怠。”
“面对竞争,除了制造方面,外国的航空公司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何开拓市场,这些软功力也是中国航空制造公司需要学习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全旺在北京航展上说。
地面之盟
橄榄枝生根发芽
中外企业间的合作及并购增多,是入世10年来中外企业之间友好关系的普遍写照。尤其在航空制造业,外企频频向中国伸来橄榄枝。2006年,空客与中方签署A320飞机总装生产线框架协议,空客与由天津保税区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将成立合资企业,建起了首个位于欧洲以外的空客总装线,该项合作在中国航空制造业历史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到2010年,这个亚洲第一条、全球第四条民用大飞机总装线一年内总计交付飞机22架,正朝每月生产4架A320系列飞机的方向迈进。
“目前近6000架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波音飞机上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组件。中国参与了所有波音机型的制造。”波音公司方面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共有35家航空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为波音飞机生产零部件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多个中国公司是波音某些零部件的全球唯一供应商。“我们正加快从一般供应商向系统级供应商和风险合作伙伴转变,中航工业从‘打工仔’跃升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实现了与世界航空工业强者的对等合作。”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谭瑞松说。
不仅是伸进来的橄榄枝多了,中国企业的橄榄枝也频频植入了海外。“中航工业的海外并购主要围绕产业链展开,总投入接近70亿元,并购的7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亿元,每年利润可达到十三四亿元。”谭瑞松表示,“国际化开拓战略的效果或许可在3到5年内看到”。
在美好的愿景之下,中国郎如何与洋媳妇相敬如宾、开枝散叶,这也将是中国航空制造企业“走出去”必须迎接的挑战。
“入世后,中国本土飞机制造业的全球化供应体系的建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指出,飞机结构复杂,而波音、空客这样的公司已建立了非常分散的全球化的供应体系,如何整合分布在各国之间的零部件供应链成为了飞机制造企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