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2011年12月7日播出《大雾天气的影响及监测问题》,以下为节目实录:
一、大雾天气给出行带来的麻烦。
这几天,整个华北以及华东、华南,还有西南的部分地区都处在浓雾当中。很多地方的能见度不足200米。浓雾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有网友上传了多张大雾照片,尽管照片中一片雾茫茫,但依然标明拍摄物为故宫、长安街等,北京的浓雾可见一斑。浓雾首先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麻烦。
12月5日的北京,昏黄的天空中飘着零星小雪,再加上弥漫不散的雾气,和刚刚过去的晴朗周末判若两“城”。就在之前,12月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预计4日夜间到5日上午,京津等地区有局部能见度不足200米大雾。北京前门箭楼被大雾笼罩。北京西五环高家堡以北晓月苑,汽车从大雾中驶出,犹如仙境一般。但是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据统计,受大雾天气的影响,12月4日截至20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进出港航班共延误156架次,取消航班91次架次;12月5日截止17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延误滞留1小时以上航班达80架次,进出港合计取消航班236架次。而仅12月5日这一天,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内航班改签旅客人数就突破了15000人次。12月5日晚上11点,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航班信息牌还在提醒旅客,该时段仍有大量到港航班延误或者取消,而候机大厅内,不少旅客选择席地睡,只为能够确保第二天的行程。
12月6日早晨,不少5日滞留机场的旅客还在等待航班起飞的通知。韩先生一行人急于前往成都为一场演唱会布景。本来他们订了前一天晚上北京南苑机场10点钟的航班,但是由于南苑机场已经封港,原计划搭乘的班机临时取消。韩先生一行只好又赶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可是,当他们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时,早班飞机已经全部订满。无奈之下,他们又转站3号航站楼,寻找尽可能早的航班。
为了保证旅客出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足马力。12月5日,全天起降航班就达到1700架次,被网友戏称为“史无前例的大降落”。但是,从6日清晨改签柜台的繁忙程度来看,这场雾霾为旅客出行带来的不便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减。
这场大雾给市民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不便,同时也对北京的城市运行产生不小的影响。12月5日,部分进出北京的高速公路被封闭,大批进出港航班被延误或取消,就在北京平常每天发送20万份快递的——申通快递,这场大雾也对他们造成了影响。
北京申通快递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根炎告诉记者,大雾对对外发送的航空业务产生影响,现在他们尽量使用汽车来发送。同时,部分进出北京的高速被封闭以及航班延误,还造成外地的快件难以进入北京。
倪根炎预测,天气一旦转好,滞留外地的快件将爆发式的涌入北京。但他们已做好准备。那么持续大雾天气原因是什么呢?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2号前后,京津、华北等地出现了明显的降雪,有的地区出现了暴雪,像河北、山西的降雪量非常大,地面积雪融化,湿度增加,容易出现大雾天气。
马学款认为,秋冬季节华北平原出现大雾比较正常,不算是特殊天气现象。但是,在此次大雾天气出现以前,整个周末北京的空气质量还处于良好级别,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从3日中午12时到4日中午12时,空气污染指数为80,属于良好级别。但是从4日下午开始,大雾突至,天空静风,湿度变大,污染物扩散条件非常不好,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开始快速累积,4日夜间的空气污染指数预报为270到290,为四级中重度污染。短时污染指数超过400,达到五级重度污染程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一般来说,形成大雾的天气情况都比较稳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不大,大气低层的有个逆温层,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产生积聚效应,所以有大雾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较严重的污染状况。
二、大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影响
12月5日下午6点,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提升为黄色,这是大雾预警的最高等级。浓雾不仅影响交通,也影响健康。从4日下午开始,北京大雾突至,当天晚上的空气污染指数预报就达到270到290,达四级中重度污染。短时污染指数超过400,达到五级重度污染程度。很多人可能已经感到了呼吸异常等状况。
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张小姐说,最近因为大雾天气,明显的感觉到嗓子疼。和她一样,有很多患者,最近几天都出现了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症状。
记者从世纪坛医院了解到,本月雾霾天气以来,前来就诊的呼吸科和心血管科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世纪太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昨天和上周的对比情况来看,昨天心血管和呼吸的诊次量分别是306和165,上周五的诊次是212和122,同比都有一定的增长。
雾霾天气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医院就诊人数的数量上,也反映在北京120急救中心的出车次数上。
急救中心副主任于海玲说,从出车总量上来看,12月4日到6日,早上8点到8点,48小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出车总量是1694次,同比增长74次;从疾病分类上看,从12月5日到6日的数据统计显示,比上周增长了27.66%,心血管系统比上周增长了11.93%,车祸次数增长了17.31%。
于海玲副主任还告诉记者,在这之前,2011年10月29日早8时到31日早8时,北京120急救中心救治心血管病198例,与上周持平;脑血管疾病181例,较上周增加14%;呼吸系统疾病94例,较上周增加13%;这三类疾病的就诊人数同样呈现上升态势,而这恰恰是上一次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时间。那么,诱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表示,前几年的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跟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每增加10个微克立方米的PM2.5,急诊量大概增长0.5%到1%。
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他发现每当数值增加时附近医院呼吸系统等急诊患者数量就会有着明显的变化。
潘小川说,PM2.5对健康的危害跟PM10比起来,PM2.5的颗粒物更细,更容易进入肺的深部。
潘小川告诉记者,PM2.5是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1/20大小,它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同时还可能会引发缺氧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潘小川说,PM2.5越细,表面积就越大,它吸附大气的有害物就越多,PM2.5比PM10更容易长时间漂浮在空气当中,所以PM2.5的毒性比PM10的毒性更大,对人健康的危害也更严重。
200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曾提到,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这篇论文分析了一项长期研究中参与者的死亡率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死亡率升高与PM2.5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联,而与粗颗粒物污染没有可靠的关联。
但是潘小川也告诉记者,其实和吸烟相比,PM2.5的危害显得微乎其微,然而,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降低这些看似不大的风险,收益却是很大的。美国环保局在2003年就做了一个估算:如果PM2.5达标,全美国每年可以避免数万人早死,数万人上医院就诊,上百万次的误工,上百万儿童得呼吸系统疾病。而针对雾霾天气戴口罩的说法,潘小川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戴口罩会因为挤压鼻腔,导致过度吸入细颗粒物,对身体反而不利。
三、PM2.5究竟有多重要
近期几场大雾引发了普遍关注,近日,环保部两次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就是将近期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PM2.5等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初步拟定新标准于2016年全面实施。有环保团体认为这一实施时间过于迟缓,并呼吁重点地区在2012年实施PM2.5监测。究竟PM2.5有多重要,监测又存在哪些难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空气质量监测站,位于北京市北四环健德门附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作为第三方监测机构,自2003年以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一直在从事独立的空气质量监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告诉记者,造成北京雾霾,除了跟PM1 0和PM2.5有关系,跟PM1的关系也很大。昨天仪器测试PM2.5是200,今天大约是70,PM1大约是66。也就是说,PM2.5中实际上主要还是PM1的作用。
王跃思告诉记者,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而PM1则是直径更小的颗粒物,直径大概小于1微米。在王跃思看来,类似PM2.5这类的颗粒物就是近期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
王跃思说,因为PM2.5粒子的可见光波长是0.4到0.7微米,只有这段粒子才散射太阳光,能见度比较差。
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邵敏看来,与我国目前监测的PM10相比,PM2.5的来源更为复杂。
邵敏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的排放源和大气浓度之间的关联比较清楚,因此控制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对于PM2.5来讲,50%以上的PM2.5都是在空气当中形成的,所以它是二次污染非常典型的一类污染物。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12月04日12时至12月05日12时,北京空气污染指数为193,属于轻度污染。虽然这一数值已经接近中度污染的级别,但是与老百姓的感受却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邵敏告诉记者,现在报出来的轻度污染或者是良或是优秀都是基于三个传统的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吸入颗粒,跟观众的实际感学,即大气能见度的状况差别非常大,所以从“十二五”开始,要考虑把PM2.5溴氧指标纳入到空气质量评价中去。
为什么北京在感受坏天气增多的时候,官方的数据却往往显示空气质量良好。长年从事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的王思跃演示了从1998年到现在的监测结果。
王跃思说,从1998年到2010年,PM10的数据是下降的,每年下降2%到3%,但是灰霾天数是增加的,因为PM2.5是增加的,每年大概增加3到4倍。
王思跃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的各项环保措施日趋严厉,PM10的治理也初见成效,但是PM2.5却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
王跃思说,PM10每年大约超标20%到30%,如果把PM2.5加上,超标天数就会在50%。
就在近期,北京市环保局表示已经开始监测PM2.5并存有相关数据,但以“只供科学研究”为由拒绝公开,并在12月2日正式拒绝了网友关于PM2.5数据信息公开的申请。在著名作家郑渊洁看来,为了市民的健康,PM2.5监测及其信息公开不能再“雾”里看花。
郑渊洁告诉记者,他5岁时就在北京生活,在他的记忆中,北京每年一到10月份,就应该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但今年的阴霾天气让他这个从不抽烟的人也时常感到口鼻不适,最近北京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天气数据,让他觉得很难理解,于是他上网用“微博”的方式,七问北京市环保局,引来网友纷纷跟贴。
郑渊洁说,第一要呼吁政府改变测量标准,改用PM2.5,第二就是每个人要从我做起,要绿色出行,减排低碳。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已在不断提升,环保部门监测和公布的污染物项目最初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而就在今年11月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度对PM2.5测定方法进行规范。11月16日号环保部通报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当天起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但是新国标计划要到2016年才能得以实施。虽然环保部也建议有条件的地区2016年前可提前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但是网友们仍然抱有疑问,相关准备工作需要五六年时间吗?这是否太慢了呢?
王跃思说,其它城市发展中的城市,PM10还没完全治住,它的PM2.5只占PM10的30%到40%,环保就会走偏。所以地方政府部门目前还得要着重治理PM10,兼治PM2.5,因为PM10可以兼治PM2.5,如果只考虑PM2.5,那PM10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邵敏告诉记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从PM10到PM2.5也耗费多年,1971年美国首次发布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颗粒物标准是以总悬浮颗粒物为基准空气污染物。随后,美国于1987年废除总悬浮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实施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1997年美国环保局制定发布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是由于许多组织发出反对声音,认为实施成本过高,因此并未得到顺利实施。
邵敏表示,当时碰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PM2.5没有很成熟的检测技术,另外一个问题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技术。
直到2006年,美国环保局收紧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至35微克/立方米,并废除了PM10的年平均浓度限值,这便是美国现在的PM2.5标准限值。在这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邵敏说,根据我国的气候带、人群、地形地貌,究竟PM10、PM2.5应该定到多少才合适,这是目前我国最短缺的部分。
在王跃思看来,中国PM2.5标准的落后还不仅在技术、标准值,更重要的是在约束力上。比如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定于1996年,其中PM10的日均标准为150微克/立方米,表面上已和美国现行标准一样严格,但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平均每年最多只能有1天超标,否则就算不达标,超标地区需要提交改进方案并加以实施。而在我国的标准文件中,没类似的规定。
半小时观察:大雾天气 PM2.5成罪魁祸首
几场大雾下来,很多人惊呼,现在北京正有取代伦敦,成为雾都的趋势。但让人困惑的是,按照北京市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现在的大气质量应该是好转而不是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好在谜底已经揭开,原来雾霾的元凶是小于PM2.5的颗粒物,说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是因为我们制定的标准太低。公众的感觉和官方数据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如果不是得到普遍质疑,恐怕我们始终被蒙在鼓里。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健康,我们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发展,这个公式是否太过沉重?事实上让公众早一些知道真相,会促成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改变空气质量。好在现在改变已经开始。尽管有人认为从2016年全面实施PM2.5的新标准过于缓慢,但毕竟是在进步,我们期待着早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