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改变了什么?
“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有意咨询65962175,不包邮。”这是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发布的一条披着“淘宝体”外衣的招聘信息,被网友大呼亲切,称赞为“话语方式变革”。
与市民共同开展环保科普,与网民讨论“蓝天”、环境监测、绿色出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诸多话题,调动动员公众参与,协调举报、化解危机……这是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利用自己微博开展的工作……
形式多样的各类政务微博,已成为全国各级政府践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途径。
“政务微博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载体,确保民众的声音被政府听见,促进一些个案的解决,释放社会的焦虑,促进了官民的沟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微博提供了一个“打捞沉默声音的平台”。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微博正在改变中国官方与社会话语权的力量对比,强政府弱社会的整体格局正在改变。
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注册账号达7亿,每天发微博约2亿条。这改变了以往民众只是“听”政府通过主流媒体对社会灌输,而老百姓发言机会比较少的信息传播方式,民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从而对政府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还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元年”仅是一个开始。
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政务微博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命名、认证和定位存在混沌模糊,言辞不当、常常“祸从口出”等问题。
语言文风是政务微博最常见的问题之一。2011年度有很多政务微博“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的新闻,常常引起消极反馈。相关专家表示,政务微博一方面应该体悟群众疾苦与要求,防止变“亲和力”为“油腔滑调”,同时也要实事求是,防止偏听偏信、妄下结论和过度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