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周琳、陆文军、沈而默)2011年,物价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和经济指标。短短一年间,多种商品价格上演了起起落落的“过山车”行情。从涨破历史高点后应声回落的猪肉价格,再到农产品价格的“过山车”怪圈,折射着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一年间,国内物价有惊无险,显示了调控的“路线图”:既要控制物价波动,又要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同时千方百计为老百姓的“钱袋子”增收……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如何统筹,成为明年宏观调控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1年:物价“有惊无险”
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最新发布的11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2%,降幅超过大多数学者预期,全年来看,物价已经成功“稳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此轮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大量投放的货币,从去年开始持续推升物价上涨;二是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三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刚性成本难以压缩。
走出“倒V形”曲线的CPI涨跌背后,既有市场无形的手作用,更是调控“有形的手”影响。“难驯”的物价,曾一度冲击人们的CPI承受力。但在适度、有力的调控下,物价走势逐步趋于平稳,尤其下半年以来愈发平缓的态势,让不少产品价格都经历了“有惊无险”的一年。
与百姓身上衣密切关联的棉花价格,今年走势就出乎大多人意料:今年2月中旬价格飙至每吨超3万元,让不少人惊呼“棉里藏针”,但随后棉价突然暴跌,棉农苦不堪言;9月,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出马”,让棉花价格逐渐稳定,保住了市场平稳,也保障了棉农利益。
再如从去年起狂涨的白糖,今年经过国家多次临时抛储,缓解了市场需求,使得今年白糖价格平稳度过了新糖源未上市的时期,“糖高宗”渐渐远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农产品时而卖难价跌、时而供少价涨的“大小年”现象也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猪周期”也依然困扰着养殖户,驾驭市场规律的能力以及保障农户利益的手段如今看来仍略显不足。
专家指出,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明年的通胀形势不能太乐观,“保民生”,依然是明年稳定物价工作的最大挑战。
物价套住“缰绳”,“软着陆”目标可期
7月份之后,居民消费价格开始逐步回归常态。作为此轮CPI快速上涨的主要“推手”,以生猪、蔬菜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近来走势出现明显变化。尤其11月份全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5.3%,整个食品类价格环比下降0.8%,是近年来所罕有的。
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今年中国的调控之力。从不少人担忧物价会如野马“脱缰”,到物价在宏观调控之拳出击下开始走稳,为物价套上“缰绳”,绝非一时一日之功。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物价总水平在国内调控和外部需求走软的综合作用下见顶回落,说明调控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专家指出,中央采用行政性命令和货币政策等多方面手段,从压需求、增供给和减中间环节等多个角度,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交错,达到适度的调控效果。
——压需求,收紧货币流动性,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对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措施出台。事实上,猪肉价格飞涨,背景是货币超发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而对于流动性的管理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没有放松过。央行连续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剑指通胀。
——增供给,尤其是粮食和农产品上表现突出,粮食八年丰收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补贴农民,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清理,在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上加大投入。
——减环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为了解决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将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降低流通成本。
“物价进入回落通道,显示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物价压力的减轻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也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成本得到了控制,这是实现‘软着陆’目标的根本前提。”
物价仍是“笼中虎”,关键之策“保民生”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初步判断2012全年CPI同比涨幅将在3%-3.5%的区间,通货膨胀不会成为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但中长期看,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人口结构转换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资源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面积的减少等因素,都将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是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控仍然面临挑战——百姓对于“数字”和“实际感受”之间的矛盾就是挑战之一。
庄健表示,老百姓的感受更侧重于食品价格,而日用品、电子产品价格稳中趋降的趋势却很难感受到。因此国家对受物价影响比较大的群体应该有补贴的政策;同时保证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加大在社会保障上的投资力度,“如果收入增速能超过GDP和CPI,百姓就会没有后顾之忧。”
而在控物价过快上涨的同时,保证老百姓收入增长则成了另一大挑战。
“别看今年猪肉价格已经过了历史最高点,事实上由于成本的上升,养殖户比较效益其实并不高。”上海养殖大户毕波说,2008年一头猪赚500元是很正常的事,可现在赚300元就已经很不错了;调控可注重缓解成本压力,提高比较效益。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王丹表示:“中国经济犹如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汽车,现在正在转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松油门、转方向,甚至需要点刹车。”而中国在短期内很难扭转对投资和出口依赖性比较强的问题,因此例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增长等经济中的短板都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