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百年中国银行回归“故里”——上海汉口路50号。由此,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内,再添一位“重量级”成员,又一幢老大楼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成为金融新载体。
“外滩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些老大楼。”黄浦区区长周伟说。目前,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有169幢,其中100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分布在延安东路以北,总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这些老大楼是上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在外滩地区形成的,当时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金融和高端商务。
黄浦区在规划建设外滩金融集聚带时,对老大楼资源进行了“盘点”,并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清理、修缮和置换。让老大楼重现历史风貌的同时,也重塑其金融和高端商贸服务的功能,老大楼内采用现代化办公设施,以符合现代金融发展要求。
经修缮、改造和置换的老大楼,受到金融“大佬”们的青睐。“老主人”希望“回归”。汉口路50号老大楼于2010年8月启动置换工作,在各方努力下,今年初完成。中国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感慨,“这座矗立百年、风采依旧的历史建筑重新回到中国银行,为中行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珍贵的厚礼。”黄浦区领导则表示,希望借此带动更多重量级金融机构向外滩集聚。
外滩老大楼弥漫的历史醇香,也吸引着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新金融机构集聚。中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排名第一的弘毅投资就落户外滩源哈密大楼。
目前,汉口路110号中南银行大楼已由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九江路38号储金汇业局大楼用于开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延安东路1号由上海凯石投资入驻,北京东路280号盐业银行大楼主要支持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办公和运营。上海清算所也将入驻北京东路2号格林邮船大楼。
老大楼焕发“生机”,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也体现在文化层面。盐业银行大楼内将入驻一座集博物馆、俱乐部和讲习所为一体的并购博物馆。这幢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大楼如果用于招商,每年可以带来数亿元收入。但黄浦区决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金融文化的传承。同样,上海金融博物馆的选址也已敲定,将跻身于外滩。周伟说,老大楼里引进公益性金融文化机构,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一个地区金融氛围营造、金融功能深度开发将起到很大作用。
根据规划,黄浦区对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清理修缮过程中,将充分挖掘其金融历史文化价值。例如,在原英国领事馆、商船会馆、老上海市府大楼等历史建筑中,增设金融相关文化设施;在广学大楼、亚洲文会、真光大楼、光陆大戏院等设置金融传媒、金融书店、文化休闲等功能;而在江西路上,黄浦区规划通过设置铭牌来展示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吸引各中资银行入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