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考事件只是南科大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浪花而已,事件背后,折射了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艰难,这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下放权力的表现。
总有一种期待。每一年的高考,牵动亿万家庭,这是一种期待。如果要在这种期待前加一个“总”,相信不少国人对国家教育的改革,总有一种期待。
拒考的勇气
45名考生拒考事件背后,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怎样的弊端?南科大的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学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他看来,拒考事件只是南科大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浪花而已,事件背后,折射了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艰难,“这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下放权力的表现。”
拒考意味什么?
“南科大教改还有希望”
华西都市报:您如何看待南科大学生拒考事件?
熊丙奇:拒考事件,是整个关于南科大的报道中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消息,我非常支持学生的这种做法。拒考,意味着南科大的教育改革还有希望。
45名学生从入学之初就知道,选择南科大意味着可能领不到教育部认可的文凭,说明大家是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作出的决定。现在教育部门要求他们参加高考,看起来只是一个形式,但对于南科大的改革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
华西都市报:怎样理解这种“打击”?熊丙奇:南科大不是传统的公立大学,他们选择了一条自主招生的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不通过高考的形式自主选择学生。而现在教育部门要求这些学生参加高考,也就意味着他们想把南科大纳入传统的招生模式,一旦纳入,南科大今后就没有办法再探索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这条路了,所以说,学生的选择非常重要。
学生为何拒考?
“师生们对教改有决心”
华西都市报: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只要学生参加了高考,不管成绩如何,都不会影响他们上南科大,学生们为什么依然不愿意配合呢?
熊丙奇:教育部门要求学生高考,可学生拒绝高考,这是需要勇气的。
教育部承认了那么多大学文凭,难道这些学生的能力都比南科大的这些学生强吗?答案是不一定,因此,南科大的学生没有必要去走这个过场,这也反映了学校师生对教改的决心。
华西都市报:如果拿不到教育部认可的文凭,对学生来说是否有风险?
熊丙奇:我从来不认为南科大学生不能获得国家承认学历是一种风险,恰恰相反,南科大改革最大的风险,在于他们变回一所传统学校。
改革难在哪里?
“政府部门不愿意放权”
华西都市报:南科大的改革究竟难在哪里?
熊丙奇:应该说,南科大的做法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模式,自主办学是教改的一项内容。但在目前的局面下,纲要并没有得到落实。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都不愿意放权,这是改革面临最大的困难。长期以来,针对政府放权的改革都是很困难的。
南科大副校长的提名权本应属于校长,但现在政府部门说,人选先要由政府部门遴选,再提交给校长提名,那这样一来,校长还有什么样的用人权?
而有关南科大副校长选拔的争议,并不仅体现在提拔方式上,更体现在选拔条件上。今年4月底,深圳市公开选拔南科大副校长,其中一项条件是现任深圳市正局级职务,或副局级职务两年以上干部。由于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的办学原则,因此此次选拔,一石激起千层浪。政府部门对南
科大走向认识很不清晰,既想体现是一所全新理念的大学,但却按照原有传统行政管理,干涉学校的用人权,问题还是政府部门不愿放权的结果。
教改如何成功?
“最好是发挥立法作用”
华西都市报:您如何看到南科大的发展前景?
熊丙奇:南科大有3条道路:一条道路就是逐渐纳入我们传统的计划体制;第二种是南科大办学模式,政府允许它去探索;第三种是它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探索,得到国家的支持。南科大是不是有可能走第二条道路,最后逐渐地走上第三条道路,取决于深圳市政府。
华西都市报:您觉得教改要怎样才能成功?
熊丙奇:南科大的困境也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困境,国家去年7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但是这个纲要的文本的很多描述,都是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允许的,比如说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学位条例。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立法的作用,将教育纲要上升到有法律保护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给教育改革提供“保护伞”。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深圳报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