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的鼓点催人奋进,改革的航程风帆正劲。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加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为振兴发展提供硬支撑。”秉承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在吉林大地,文化兴省、文化强省已成为共识。
什么是文化带来的活力?
在辽源市委书记姜有为的阐述中,文化让产业充满活力,让百姓的生活充满活力。“发展文化,既要使文化产业层次上升,也要充分满足基层文化需要。一方面,邀请外国文艺剧团来辽源演出,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另一方面,农民画以及农民题材的电视剧创作,贴近百姓生活。辽源通过‘文化周末’、‘辽源琵琶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城市充满文化记忆。”
什么是文化铸就的幸福?
松原市委书记王常松作了这样的描绘,“在松原,从民乐村的农家大院到前郭县的居民社区,百姓们正在享受富有松原特色的文化生活。这正是我们提出的建立‘幸福松原’的理念。”走进国家大剧院的满族新城戏《洪皓》,给人们烙下深刻记忆——其满族特色、历史内涵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都在精湛的演出中春风化雨。热烈的反馈令王常松为之动容:“我们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有80多岁的老领导说,‘多少年没看过这么好的节目了’,许多领导更是起立为这部戏鼓掌5分钟之久。这是高雅艺术的代表、吉林文化的亮点,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丰厚成果。”
思路一转,满盘皆活。文化,正成为一种可提供巨大动力的经济支柱,更成为一张叫得响的民生名片。在吉林,文化建设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已成为吉林文化建设的主基调——
改革整合策马扬鞭
高站位部署,大手笔改革。近年来,吉林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注重改革与整合、改革与扶持、改革与建设、改革与人才的有机结合,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培育了一批发展势头好的文化企业,形成了以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为基本框架的国有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涌现了“吉林歌舞”、“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吉刊”、“吉林动漫”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现象和亮点。
长影集团影片生产由改革前每年的三四部上升到每年近百部。2011年,长影共创作生产影片50多部,实现票房收入1.75亿元。同时,走进海南建设影视主题公园,实现了由地方企业向国家企业的历史性跨越和跨区域发展。
吉林出版集团一般图书在全国出版集团中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二位,列各省(区、市)排名第一位。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合作成立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跨地区发展。目前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上市。
吉视传媒公司完成改革整合后,已于今年2月23日正式上市,融资19.6亿元,是吉林省近10年来唯一一家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企业,是吉林省第一家上市的文化企业,也是吉林省首发筹集资金最多的企业、全国第一家省级广电网络整体上市的企业,为全省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搭建了平台。
吉林市歌舞团连续15年走进央视春晚,2011年演出345场,实现收入3600万元。
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吉林电视剧现象”得到巩固和发展。
目前,吉林省有动漫游戏企业366家,从业人员5万人,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超过5万分钟。组建了国有资本相对控股、11家民营企业参与的吉林动漫集团。吉林动画学院在校学生达9000多人,教职员工600多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以动画专业为主、产学研一体的高等艺术类院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规划建设了195个文化产业园区、文化遗址公园、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商业街区,充分发挥了集聚带动作用。
文化产品繁花满枝
纵览吉林大地,阵阵创作新风正吹拂各大艺术门类——省京剧院排演了《红灯记》、《秦香莲》等几十部经典剧目;省吉剧院恢复了《桃李梅》、《江姐》、《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经典剧目;省京剧院目前正在策划高派剧目《康熙东巡》;省吉剧院正加工提高现代吉剧《鹿乡姐妹》;省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主题音乐会《长白乐韵》正在进行前期策划和排练;省交响乐交响大合唱《孔子》、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已经与观众见面;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演出时,俄罗斯观众反响强烈,目前,其部分篇章正逐步更新;京剧《牛子厚》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剧《宰相胡同》作为特邀剧目,参加纪念建党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活动;省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北方说口”的打造有序进行;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等民营剧团快速发展。此外,吉林市话剧团儿童剧《水姑娘》等也基本完成一度创作。
长影重返电影大片市场,牵头出品的《辛亥革命》影响广泛,中央领导同志给予好评。长影被中宣部确定为国家农村题材电影生产基地。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拍摄的多部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系列专题片《回家》已制作480多期,形成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期刊业蓬勃发展,涌现出《意林》、《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等一批优秀期刊,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以上的达20种,超过50万份的达5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吉林省召开会议总结推广“吉林期刊现象”。吉林文艺已在市场拼搏中闯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吉林气派的新型发展之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健全
倾听民声,彰显民意。近年来,吉林省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是吉林重点文化设施的集中更新建设期,也是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2007年以来,全省地市级“三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新建、改扩建11个,在建2个;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新建、改扩建29个,在建7个;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推动城市“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实现合作开放、资源共享。中央领导同志给予肯定,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加以推广。
截至2011年末,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省内全覆盖,数量是2008年的11倍;新建农村文化大院4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2%;“送戏下乡”累计演出1.1万场。从今年起,省政府把扶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其中。“流动舞台车”实现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全覆盖;全省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顺利推进;图书馆联盟成员总数已达50家,总分馆制顺利推进,仅长春市分馆就有88家。
猎猎旌旗舞劲风,文化兴省正当时。
(学习宣传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文化发展繁荣报道组”报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