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2月10日电 锣鼓一敲,灯歌开场。大年初一一大早,素有“灯窝子”之称的蚌埠市怀远县莲花村的男女老少用他们的传统习俗——花鼓灯迎春会迎接新年的到来。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春彩即兴表演的花鼓灯说唱《歌唱党的好政策》,唱词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有趣。非遗传承人石春全表演的花鼓灯经典节目《抢扇子》,神态细腻、舞姿优美,博得现场阵阵喝彩;花鼓灯培训基地的孩子们表演的《抢板凳》把观众带进儿时温暖的记忆。
“从小听着这些土腔土调、原汁原味的花鼓灯长大,可如今出了家乡,知道咱花鼓灯的人是越来越少。”返乡过年刚下车的莲花村村民石昌金说。
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淮河流域,是集歌、舞、小戏和锣鼓的综合艺术,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代表,曾被赞誉为“东方芭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花村花鼓灯始于清末民初,是淮河流域花鼓灯的发祥地。为发掘和保护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当地政府两年前为莲花村投资建设了花鼓灯培训基地。
“用花鼓灯演出这一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喜迎新春佳节,是为了给新年增添喜气,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记住家乡的文化。”莲花村党总支书记杨连军说。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蚌埠市重点打造以冯嘴子村为代表的一批原生态花鼓灯村,陆续建成了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中国花鼓灯研究工作室,各类花鼓灯研究会等。如今,安徽蚌埠到处都有花鼓灯班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投入到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之中。
年近70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太新说起新年愿望时表示,“花鼓灯传承都是口传身教,我们年纪大了,期待着更多热爱花鼓灯的年轻人来继承这门艺术中的瑰宝,发扬光大。”
安徽省花鼓灯研究专家谢克林说,“我们要对现有的近几年涌现出的花鼓灯民间艺人进行培训,并支持他们在民间开展更大规模的传授和普及工作,使花鼓灯能早日申报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