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城归”创业记 关注改革最后一公里
2017年03月26日 11:55:50 来源:人民日报 孙 振

  他们以前被称为“城漂”,离开乡村一头扎进城市,学技术、攒资金;他们现在叫“城归”,怀揣对家乡的眷念,毅然回乡创业。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基础设施……他们遇到了哪些坎儿?政府该怎样增强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创业中梗阻,让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实走好“最后一公里”,让返乡创业者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甜头?请看老吕和老马的故事。

  ——编 者

  老吕的坚守和甜头

  回想返乡创业10年的经历,吕志良记忆犹新的,是在返乡的第二年就撞上世界金融危机。

  吕志良是安徽宿州埇桥区村民,2007年在家乡开设了服装作坊。当时,吕志良还背着外债。没钱购设备,就从自己在绍兴的服装厂拉来十几台缝纫机;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就把自家镇里的二层小楼腾出来用。

  “返乡创业,也就是想着家乡用工成本低,亲戚朋友多。谁承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销售。”吕志良说。

  本地市场打不开,产品销路还要靠往外走。

  那个时候,家乡厂房生产出的半成品,每天要派人送到浙江绍兴包装、加工销售。吕志良回忆,运气好的时候,能派工人蹭上宿州到绍兴的大巴车运货。但是,大巴也不是每天都有,为赶订单时限保证送达,很多个晚上,都要由他和妹夫轮班走高速运货。

  这种日子,苦,但吕志良不怕,“苦,谁没吃过?”

  在1995年就外出打工的他,先后做过裁缝,当过保安,干过车间主任、工厂主管,足迹遍及广东和浙江多个城市。后来,他低价盘下了服装厂,但几年下来,反倒欠债近百万。想着节约成本返乡创业,更没想到,遇到了金融危机。

  “放弃吧,把镇里的房子卖了,欠的债咱们打工慢慢还。”父亲劝了他好几次。

  吕志良也有些动摇,但思前想后,“说不准再坚持一阵,客户多了,效益好了,债还得会快点儿。”

  没想到,误打误撞返乡,执拗的坚持,终于等来了转机。

  政府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一批批厂房在当地兴起,各种物流速运开始进入,再也不用自己运货了;相关的服装生产配套企业被招到区里,工厂就地取材,节约了不少开支;多年经营,加上相关企业间交流增多,互相帮扶引荐,当地市场逐渐打开了。慢慢地,吕志良工厂的效益好转了,债还上了,每年还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盈利。

  2013年,用地指标紧张,束缚企业发展,区政府把目光瞄向了乡村废弃学校、厂房,决定盘活存量资源。

  “听说用地有困难?现在区里给你提供用地,你愿不愿投资建厂房?”“这可是帮着解决了大难题,咋不乐意?”……一次企业家座谈会,镇里领导主动提出帮忙解决用地难题,让吕志良喜出望外。他赶紧申请,投资建设了1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建完厂房,又要搞生产,哪儿都需要钱,吕志良刚鼓起来没几天的钱袋子又瘪了。

  “我们推出了‘税易贷’政策,有没有兴趣融点资?”镇里再次伸出了橄榄枝:不需房产等抵押,政府担保,每年达到一定额度的缴税额,就能申请到贷款。

  “没抵押,起初银行还是有顾虑,掂量着要不要放贷。”吕志良乐着说,“后来镇党委书记、镇长带着我一道去银行‘谈判’,摆事实、谈前景,给我们做‘广告’,后来申请、审批、放款,都办得十分顺畅。”最终,吕志良贷到了80万元,引进设备,扩大生产。

  在外漂了多年的吕志良,再也不愿走了,他打算近期再选个厂址建房,扩大生产规模,把企业往大了做。

  老马的苦恼和转机

  1992年就到广东深圳打拼的中部某省贫困县村民马国青(化名),是在县里招商引资的政策下返乡创业的。

  其实,马国青之前在深圳发展得还算顺风顺水。从行政主管、生产主管,到企业生产部经理,靠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在不同公司、岗位摸爬滚打。2007年,马国青开始单干,在深圳办起了出口贸易公司,主要从事工艺礼品的出口销售,赚到了钱。

  几年前,县政府招商引资,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马国青自然被列为重点吸纳对象。“汽车产业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前景不错,每辆汽车换机油都得更换机油滤清器,相关零配件的生产也会很有市场。”马国青自己也有盘算,有意回乡施展拳脚。

  回乡,投资,也建起了生产线。可之后的发展,却让马国青为难。

  2013年返乡创业时,县领导就承诺提供建设用地:“没问题,先把生产线建起来,土地证很快就下来。”但马国青没料到,受制于用地指标紧缺,一直到2016年,建设用地指标才批下来。

  有了土地证,才能逐项申请规划许可证、施工证、竣工证,办下房产证,才能抵押贷款。土地证迟迟下不来,马国青不好融资。几年来,发展资金的缺口,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周转挪借。

  去年,盼了3年的土地证终于下来了,但办房产证又遇到了新问题。“经办人不是出差了,就是去调研、开会了,办一个手续要跑好几趟。”马国青一肚子苦水,“去年初拿到的土地证,到现在一年过去了,房产证还没办下来。”

  马国青有些心灰意冷,身边一些回来创业的乡亲也开始打退堂鼓,或者干脆又出去了。“一些投资环境好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之后,会派专人负责所有的土地证、房产证等事项办理,根本不用企业操心。”

  家乡相关产业基础薄,物流成本偏高,硬环境的欠缺也让企业发展面临困难。马国青吐槽:“配件坏了,当地没有相关生产配套企业,只能从南京、温州等地购进,而物流成本,一箱货在别处需要30元,到我们这儿就得50多元。”2013年到2015年,马国青的企业一直亏损,去年才勉强开始盈利,前期已陆续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

  很多问题和政府沟通好多次,去年下半年总算见到了转机:当地政府建立了微信沟通群,贷款贴息等政策信息会统一发布,反复协商下,政府还帮着他从银行贷到了款。

  返乡创业的第五个年头,马国青对今年有了更多信心也有了更多期待,“希望政府能有更多办法,更好服务,这样我们才会有干劲,有盼头。”

  ■记者手记

  两位返乡创业者,都经历了十几年的外出闯荡、磨练摔打,有过一些得意,也栽过跟头。但他们最期盼的,还是能有更多政策上的甜头、服务上的帮扶,帮他们在危难时爬坡过坎,在发展中逢山开路。

  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说到底是为了不让返乡创业的热情被营商环境浇了冷水。“城归”的家乡,多是三四线城市,不少地方还存在底子薄、产业弱、配套差等问题。直面这样的基础条件,政府部门更应减少中梗阻,在“清”的同时更“亲”些,俯身服务的态度更“热”些,纾解困难的心更“真”些,企业家们就会多一分啃硬骨头的勇气,各种困难也会在改革推进中迎刃而解。

标签:返乡创业;土地证;编者;家乡 责任编辑:洪慧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