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云南大理贫困村:寻“生命之源” 解贫困之围
2017年05月21日 10:37: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张丹

云南大理贫困村:寻“生命之源”解贫困之围

  图为正在架设的入户水管。 张丹 摄

  中新网大理5月21日电 (记者 张丹)21日,记者来到萂村贫困户熊万春家,聊天时每人手中的一杯茶水是一年前全村人都梦寐以求的“生命之源”。

  熊万春家住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萂村村委会洪水塘自然村。萂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下辖的8个自然村中,洪水塘村是最为偏远落后的,也是萂村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究其原因,是缺水所致。据统计,中国贫困人口中,六成以上是由于缺水造成的。

图为散落在田间的蓄水池。 张丹 摄

  图为散落在田间的蓄水池。 张丹 摄

  洪水塘村海拔2200米。村中有一片洼地,夏季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形成浑红的水塘,因此得村名。全村17户人家散落在森林茂密的山麓之间,都是傈僳族。农业以烤烟、玉米、经济林果为主。

  驾车驶过一段蜿蜒的水泥路后,车子摇摇摆摆地驶入土路。“这是2015年底才刚刚挖通的路,最近正要做路面硬化。”萂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杞凤成回忆起2015年9月第一次到洪水塘的情景,车子一过,尘土漫天,路旁零落的梨树也灰蒙蒙一片,入眼没有一点水,全是枯草。

  一进入村子,田间、路边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窖。杞凤成说,这里生产用水靠自然降水,没有水利设施基,没有灌溉水源,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生活用水也非常困难,每户在家中修建简易水窖,到山箐里面的出水地取水,人背马驼,储存起来。

  工作队第一次到村里就来了熊万春家。杞凤成说,那时他家的房子是老旧的土坯房。屋内一片漆黑,借助炭火盆的微光才看清他布满皱纹的黝黑的脸。屋里除了土炕上的被褥、烧水的壶和锅碗之外,只有几个破旧的小凳子,一张桌子。用塑料薄膜精心包裹着的老式录音机,是唯一透露现代气息的物品。

  “他主动给我们泡了茶水,自己却没有。”杞凤成说,详细询问下才知道,他家的水窖已经快没水了。3公里外取水的山箐因连年干旱基本断水。“当时我端着手里的茶,怎么都不忍心喝。”

  详细了解情况后,工作队制定了精准扶贫抗旱应急项目实施方案。2016年3月21日,一口140米的深井打通,通过后期管道架设,完全能满足洪水塘17户村民生活用水,再通过蓄水池建设,还满足了一定量的农业生产用水。改变了洪水塘村祖祖辈辈人背马驼饮水困难的问题。

  老村长朱德林说,“我至今都记得那天的情景,打井钻探机周围有湿润的沙粒,随着钻头回拉,地下泉水跟着向外喷涌。全村人都围在这,别提多高兴了。”

  如今,不再受水的掣肘,洪水塘村民们开始发展经济作物增收。2016年,村民朱连贵家种植了6亩豌豆,收入近两万元,“有水了就是好,这可比种玉米收入高多了。”(完)

标签:洪水;水窖;蓄水池;自然村;工作队 责任编辑:金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