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6

婚恋网站难敌中国式相亲 女大学生回家10天被排8场相亲

编辑:金晨
导 语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单身青年没少被“逼婚”拷问。如今红红火火的“相亲经济”,已经让找对象这件“浪漫的小事”变成了一门“好生意”。

  浙江在线杭州2月6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单身青年没少被“逼婚”拷问。如今红红火火的“相亲经济”,已经让找对象这件“浪漫的小事”变成了一门“好生意”,但无论是婚恋网站、爱情超市还是父母相亲会,这些花样迭出的“脱单”活动,哪一个才能真正解救全国接近2亿的单身男女呢?

  “网络红娘”效果难及预期

  这个春节,上班族小雨做出了让亲朋好友诧异的决定:独自留守北京。除夕当晚,她晒出了自己慢悠悠包出来的羊肉水饺、精致的凉拌蔬菜和自制甜点。“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追问,这年过得清静又自在。”

  过去三年,每天工作结束后,小雨都会习惯性地登录婚恋交友网站,看看有没有收到异性的留言和信息。然而,“网络红娘”并没有像期望中那样给她带来好姻缘。眼瞅着就逼近四十“高龄”,她回家探亲的频率越来越低。

  “不少婚恋网站都是会员制的,比如12个月团购价298元。虽然注册是免费的,但要看到平台上异性给你发的信件需要贴邮票,这需要买会员才行。”小雨说。

  一开始,小雨还充满期待,可后来发现,很难收到高质量的异性来信。这两天,已快半年没登录自己账号的小雨发现,收到了150多封信件。“这些要么是群发的,要么就是诱使你续买会员,我已不抱什么期望了。”小雨无奈地说。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接近2亿。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面对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相亲”已从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演变成为一个“钱”景广阔的诱人市场。

  据大数据公司易观日前发布的《在线婚恋交友对用户的价值剖析2016》报告预测,到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11.7亿元,爆发性增长到超过34亿元。

QQ截图20170206090326.png

(网络图片)

  “爱情超市”难买好姻缘

  除了网上相亲门店以外,随着当下年轻一族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与异性交往的时间和机会相对有限,单身一族把婚姻寄希望于“快餐式”的相亲活动,各式各样兜售“缘分信息”的“爱情超市”流行开来。

  大量单身青年的资料,按性别、年龄、收入等条件成为货架上的“商品”,等待被“顾客”挑选。如果“选中”了,经过个人身份认证后就可通过超市管理员和对方取得联系,进行下一步的互动了解。据悉,单身一族只需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交纳20元钱的资料制作工本费,就可“上架”。然而,这种信息匹配能否带来好姻缘呢?

  34岁的吴梦瑶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稳定而体面。最近几年,她没少参加各种团体相亲活动,堪称相亲界的一枚“老兵”,然而,每次都是“兴冲冲而去,失望而归”,直言现在“心好累”。

  “拿着贴有个人简历照片的信息卡,跟陌生人介绍自己,有的卡片上还有微信二维码,感觉自己像货架上被选购的商品。”吴梦瑶说,她还曾付高价参加过两次中介机构组织的高级会所相亲会,“一群人吃吃喝喝,留个联系方式,很难深交,后来也懒得去了。”

  家长为子女10天排8场相亲

  距离大学开学大约还有近半个月,就有不少学生急着想逃回学校。因为寒假父母安排了多场相亲,已让她们招架不住。

  春节才过完,相亲却没有停止,不要小瞧了父母的战斗力,(杭州)下沙一名女孩在10天里被父母安排了8场相亲,连喊“伤不起”。

  据国家民政局最新数据,目前我国单身成年人已经超过2亿,其中未婚的达1.4亿人,20-24岁年龄段最多,有8320万人。春节期间最为感受到“相亲”压力的人群,按城市排名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按省域排名则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浙江位居榜首。

  小孟(化名)今年21岁,是下沙一高校中文专业大三女生,这个寒假一回到老家温州就被父母安排了8场相亲。父母不想小孟嫁给外地人,于是拜托亲戚帮忙物色本地在杭州工作的优质男。

  第一个相亲的男生颜值爆表,个高1米85,鼻梁挺挺的,一身运动服特别有活力。第一眼见到,小孟差点一见钟情,可惜一聊发现话不投机。

  “他是名小学体育教师,除了对运动项目比较了解,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打游戏。”小孟说,十句话不离游戏,她几乎融不进去,“两人讲不到点子上”。

  没有共同语言,颜值再高也难以打动小孟的心。第一次相亲失败后,父母第二天立马给小孟找来一个“金融男”,怕女儿和对方没有共同语言,这次父母瞄准了目前年轻人的交友方式,让大小孟4岁的“金融男”先加了她的微信号,这样,热衷微信交友的小孟没有拒绝。

  这名“金融男”是杭州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家境富裕,工作3年也有不少社会经历。经过两天的微信互动,两人感觉还蛮投缘,就相约见面。

  “线上线下差距不是一般小,照片看起来还算精神,可本人非常老成,说是比我大4岁,可头上的头发少得可怜。”真人一见,小孟就想到了网上常说的那句话:“见光死!”

  颜值让小孟对“金融男”的印象大打折扣,但“金融男”还算体贴,吃饭前会帮小孟把椅子拉出来,等她坐下后,自己才去对面坐下开始点单。

  即便有话聊,但小孟依然拒绝了,“不想找一个看起像爸爸的男朋友。”

  虽然相亲屡次失败,但小孟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依然认可相亲对于交友的作用:“这跟古时候的‘盲婚哑嫁’不同,多相亲几个总能找到合适的。”

  就这样,父母给小孟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相亲,从年三十到初九,一天一个,10天相亲了8场。

u=28932621,3071389084&fm=214&gp=0.jpg

(网络图片)

  父母相亲团为子女“代言”

  “38岁,男,身高1.85米,德国硕士,天津人,德企驻京高级职位,年薪丰厚,离异无孩,成功帅气,父母为大学退休教授。征求34岁以下未婚女士,身高1.7米以上,北京户口,德国或美国海归,或国内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

  每逢周末,在中山公园沿河南岸的柳树下,这条有十多年历史的“父母相亲街”人山人海。上百位头发灰白的老人们,搬着小板凳,沿线排成两排,相对而坐,身前则摆放着自家单身子女的信息牌,有的手写,有的打印,还有的直接带来了子女的“靓照”。这些老人们边聊天,边打量着别人手上的子女照片或征婚信息,场面甚是热闹。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这些相亲简历中,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的“三高”群体不在少数。“月入两万五以上”“年薪40万”“三环内两套房”“北京户口,国企公务员,正式编制”“海归,父母大学教授”等字眼随处可见。

  在浩浩荡荡的“父母相亲团”中,还有一部分是“候鸟型”家长,每年从外地去北京住几个月,奔波于各个公园相亲角,给儿女举牌找对象。记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母亲举着女儿的简历,与身旁的几个家长聊天,看上去已是老熟人了。

  “我女儿一直都是学霸,现在金融行业工作,除了同事平时几乎没别的社交圈,女孩不比男孩,岁数大了就不好找了,女儿没时间我先替她把把关!”市民李女士说,“我们家有车有房,就是想找个靠谱的小伙子,先跟未来亲家聊聊天,将来女儿嫁过去也不受委屈。”

  最近,由金星主持的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标榜着“中国式相亲,有父母更放心”的口号,让父母和子女同台相亲,引发热议。为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红红火火的网络红娘竟不敌传统的父母相亲?

  “当下的相亲网站和相亲节目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资金进场,但同时整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虽有金子可淘,但也应警惕 婚托 等行业陷阱。”雨枫书店活动总监须叔认为,父母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相对丰富,在筛选上会更理性,考虑更全面,年轻人可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也应独立经营自己的情感家庭。

  (文字综合钱江晚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