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7

农村“天价”彩礼惹烦恼 多地出台“指导标准”

编辑:金晨
导 语

农村婚嫁彩礼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困扰着许多家庭。为此,多地先后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以相关规定来遏制婚嫁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之风。

  浙江在线杭州2月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农村婚嫁彩礼高的问题由来已久,困扰着许多家庭。为此,多地先后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以相关规定来遏制婚嫁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之风。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婚嫁彩礼高,70.8%的受访者赞成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3%,80后占52.2%,70后占20.5%,60后占6.0%,50后占1.1%。男性占50.6%,女性占49.4%。43.6%的受访者居住在农村。

mp60298946_1456285622338_3.jpeg

(网络图片)

  “天价”频出使婚嫁戴上“黄金枷锁”

  “农村有‘结婚胜如小登科’之说。”山东民俗学会会员王德胜说,“结婚是人生大事,必须‘三书六礼’齐全,否则婚姻会被认为有瑕疵。‘六礼’是男女双方从陌生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中的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王德胜介绍说,鲁北一些农村地区,又把这一过程进行了“通俗化”解释。按照习俗,适龄男女从完全陌生到结为夫妻,需要经历“问名”“小见面”“大见面”、订婚、结婚等多个环节,大约耗时一年。并且当年麦收后,男方要给女方送“麦礼”,逢年过节要送“节礼”,订婚时送“聘礼”,结婚时再送“彩礼”。这些“礼”一般包括烟、酒、糖、茶、肉、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部分礼金,数量和金额多少要参考当地风俗、家庭条件、双方意见等多个因素。

  鲁北农民张克兰做了50年“媒婆”。她向记者说:“我今年83岁,33岁第一次给别人说媒,一共‘说成’了104对夫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前男方一般会给女方4到6身新衣服、6斤酒、8斤面、10斤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变成了8身新衣服,烟酒糖茶数量增加、档次提高,有钱人家还要置办‘两铺两盖’(两条被子两条褥子)、‘三转一提溜’(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有提手的录音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又加了进来,成了结婚标配。”

  进入21世纪以后,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结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之风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愈演愈烈。张克兰说,以彩礼为例,从早些年“见见面,六十六”“拉拉手,九十九”,逐渐上涨至“千里挑一”(1001元)、“万里挑一”(10001元)、“三家一起发”(31800元)。

  更有甚者,一些农村彩礼频出“天价”。“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钞票、一千张100元钞票和若干张50元钞票)、“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楼房)、“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重的100元钞票)、“一二三四五”(一个院落、二层小楼、三斤重的100元人民币、四轮汽车、50岁以下双亲)等“新词新说”成了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88.3%受访者认为农村婚嫁彩礼高

  老家在山西某农村的牛洋(化名)发现,身边很多家庭嫁女儿时收的彩礼钱在逐年增加。据牛洋观察,男方的经济条件越差,女方家收的彩礼钱越高,“可能是女方家庭怕女儿嫁过去后吃亏”。

  调查中,88.3%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婚嫁彩礼高。交叉分析发现,居住在农村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婚嫁彩礼高的比例更大,占92.8%。此外,91.5%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农村婚嫁彩礼高,比女性受访者高出6.5个百分点。

  四川某市的王莹(化名)的姐姐即将结婚,但家里并不打算收男方的彩礼钱。在王莹的家人看来,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没有必要收彩礼。

  但王莹的同学韩雪(化名)却因为彩礼的问题没结成婚。韩雪家庭条件不太好,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出车祸致残,母亲在外打工挣钱。和男朋友准备结婚时,家里要求收大约20万元的彩礼钱,如果不给彩礼钱就需要男方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但男方觉得女方家庭条件本身就不好,彩礼还这么高,最终放弃结婚”。

  调查显示,79.3%的受访者表示农村天价彩礼的形成受铺张浪费、面子消费等社会风气的影响;62.9%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女方家庭贫困,部分父母有“嫁女养老”的想法;22.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没有相关规定约束造成的。

  农村天价彩礼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调查中,67.0%的受访者认为这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66.4%的受访者认为这与传统礼仪背道而驰,成为赤裸裸的交换关系;64.1%的受访者认为这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陋俗,甚至是久治不愈的痼疾。

7KsR-fxprukh8965927.jpg

(网络图片)

  “因婚致贫”已成严重社会问题

  近期,针对农村婚嫁成本过高的问题,记者到山东十几个村庄做了调查,发现婚嫁成本过高让农民背上了沉重负担,多数家庭需要举债,“因婚致贫”现象较为普遍。

  一方面,“本家”花费不菲,整个流程下来花费一二十万元算是很“节俭”了,花费三四十万元甚至五六十万元的农民大有人在,其中花费的“大头”是彩礼和新房。另一方面,“份子钱”水涨船高,亲戚朋友也苦不堪言,有些贫困户甚至要借钱“随份子”。为了“捞回本”,一些农民在孩子结婚时也大操大办、广邀亲朋,造成恶性循环。

  有一种观点认为,婚嫁成本过高是一种“老子给儿子、亲朋给本家”的财富转移,社会总体财富不会少,因而不会造成“因婚致贫”的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大谬也”。有几点理由可以反驳这个观点:一是婚礼酒席大吃大喝等行为严重浪费,让社会整体财富“缩水”;二是农村财富本就稀少,这些本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宝贵资金,只能被“物化”为许多难以变现、难以升值的实物,农民失去了多年辛苦积攒的、本可以用来致富的“原始积累”。

  临沂市文明办干部对记者说:我们调研时发现,在临沂一些农村,一场婚事办下来,买房买车送彩礼摆宴席,得花20万元左右。按照当地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四五年的收入,很多家庭因此背上沉重债务,甚至“因婚致贫”。

  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高价结婚彩礼以及婚丧大操大办,不仅让家庭“因婚致贫”,还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大量存在的农村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问题源头多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被婚礼严重透支的家庭经济也会让父母在年迈体衰的境况下病无可医、老无所养。”

  另外,高额彩礼也是骗婚和拐卖妇女的诱因之一,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难免有人铤而走险。很多因支付不起高额彩礼而“被光棍”的大龄男青年,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渐渐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rBEBp1bVPBaAe-yKAAENeD89cR8416.jpg

(网络图片)

  70.8%受访者赞成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

  对于多地先后出台的“农村彩礼指导标准”,70.8%的受访者表示赞成。具体而言,51.3%的受访者认为多地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为拿不出天价彩礼的家庭减轻了心理负担;49.5%的受访者认为有一个统一标准很好;39.8%的受访者认为这有利于新的婚嫁风俗的形成;33.1%的受访者表示这为打破天价彩礼找到了突破口。

  同时,19.5%的受访者认为单凭一份文件不能解决问题;17.6%的受访者认为就算表面上遏制住攀比之风,也堵不住私下的交易;14.0%的受访者认为彩礼送多少,酒席摆几桌是家庭私事;12.9%的受访者觉得政府管得有点宽,逾越了权限。

  调查中,53.8%的受访者看好“农村彩礼指导标准”的执行效果,37.4%的受访者不看好,8.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在北京工作的柳青山老家在山东某农村,在他看来,对彩礼制定标准不能“一刀切”,“彩礼的多少关键在于双方家庭的观念”。

  杜绝天价彩礼,受访者认为首要关键在于“丈母娘”们转变思想,消退彩礼攀比之风(60.8%);其次是以宣传教育示范等方式引导,而非行政手段(53.3%)。其他建议包括: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宜疏不宜堵(47.2%),加大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35.6%)和出台“农村彩礼指导标准”时广泛征求民意(28.5%)等。

  “彩礼数额大小只是一方面,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细致规定,比如,交付彩礼但未结婚的话可以要求女方退还彩礼钱。”王莹期待规定更完善、更实用。

  (文字综合中国青年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