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

因祸得福?切尔诺贝利核禁区成濒危野生动物家园

编辑:周舸
导 语

现在的切尔诺贝利可以让普通人“有条件地”出入一部分区域,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和摄影师来到这里,追忆那场带给人类惨痛教训的灾难。

6.png

  网络图片

  浙江在线3月3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周舸)濒临灭绝的野马群在空旷的草地上疾驰而过,麋鹿越过茂密的林地,野兔在灌木丛之间自由奔跑……这样的地方很容易成为世界上最原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但事实上,这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禁区的景象,这个地区曾遭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难。

  31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依然是“灾难”、“死亡区”的代名词。然而,就在这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区里,由于人类活动的退出,野生动物反而保持着勃勃生机,且迄今未发现变异物种。

  “生命死区”今成“动物天堂”

  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的摄影师卢克·马西获准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禁区里度过了10天。在那里,他捕捉到了濒危动物们繁荣生长的景象。

  马西说,自30年前人类搬离该地后,此前濒临灭绝或消失的物种却得到蓬勃繁衍。这位来自圣奥尔本斯的25岁摄影师在该地发现了普尔热瓦尔斯基氏野马,该物种已于100多年前消失,目前却在该地自由漫步。 他在切尔诺贝利禁区还发现了欧洲野牛,此前有报道称该物种已在1920年遭到猎杀而灭绝。同时,该地还有很多食肉动物,如野狼、白鹭鸶等。

  马西称,由于该地无人居住,这些动物们在这一巨大的栖息地里“野性十足”。他说:“我遇到的大多数动物都不太喜欢人。它们可以在这个25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漫游,不会遇到多少人,所以它们能够不受干扰地生存。”

Img262911521.jpg

  网络图片

  来自乌克兰的生物学家丹尼斯·维什涅夫斯基,在“切尔诺贝利放射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他对野狼“情有独钟”,曾多次深入隔离区追踪和拍摄狼群。

  他说,隔离区内有至少5个狼群,总数不少于30头。他的相机镜头记录下两只野狼在普里皮亚季镇中心列宁大街上散步,一头野猪带领一群小猪仔穿过足球场,白尾鹰在电站冷却池上空盘旋。

  科学家广泛认同,由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干预,在过去30年里,切尔诺贝利周边隔离区实质上已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安居着狼、熊、野牛、驼鹿、野猪、山猫、狸和野马等野生哺乳动物,还有多种鸟类、蝴蝶和爬虫,其中不少是珍稀或濒危物种。

  动物如何抵抗住超高辐射?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沉降物约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当年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大约27万人患上癌症,其中9.3万人死亡。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不少儿童罹患甲状腺癌。令科学家不解的是,动物为何能在充满核辐射的生态环境下保持生机?

  以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放射生物学家罗恩·切瑟为代表的一派理论认为,核辐射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远比不上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力。他和同事在研究切尔诺贝利地区野生动物数量变化后发现,野猪数量在最近20多年迅速增长,达到核泄漏前的10至15倍。此外,对该地区野狼、兔子和驼鹿等动物的基因检测显示,核辐射没有引发可遗传的基因变异,动物自身的基因修复功能或许是原因之一。

10.jpg

  网络图片

  乌克兰生物学家维什涅夫斯基根据自己多年来亲眼所见认定,隔离区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减反增,一些先前从未在这里出现过的濒危鸟类,如蓝山雀、雕鸮和黑鹳,如今在这里栖息。他强调,当地从来没人亲眼见过基因变异的动物“怪胎”,诸如“比兔子还大的老鼠”、电影中的哥斯拉等。他认为,这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体现,因为那些受到辐射的不健康胚胎通常在母体中就夭折,即便出生,也会迅速死亡,或被食物链上端的捕食者猎杀。

5.jpg

  网络图片

  核禁区成生态保护区

  三十多年以来,为早日走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各受灾国都做出了巨大努力。2016年,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签署关于建设切尔诺贝利核辐射生态保护区的命令。该核辐射生态保护区总面积达22.7万公顷。

  新建的生态保护区将成为乌克兰境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2.7万公顷。生态保护区坐落在乌克兰境内基辅州伊万科沃区和波列斯克区边境的隔离和迁移区。

  显而易见的是,该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因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受到核污染的地区的重建。

  现在的切尔诺贝利可以让普通人“有条件地”出入一部分区域,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和摄影师来到这里,追忆那场带给人类惨痛教训的灾难。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环球网、中国网、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