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欧洲频频上演血腥“恐怖片” “伊斯兰国”恶灵的前世今生

编辑:洪慧敏
导 语

“所有的人都在尖叫并试图撤离!”英国曼彻斯特一体育场22日晚发生爆炸,警方确认有22人死亡,59人受伤,并以“恐怖袭击”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大曼切斯特市市长称这是“恐怖之夜”。如果上帝正在观看一场人类大电影的话,那么欧洲正进入不断爆炸、血腥袭击的“恐怖片”模式。恐怖势力“伊斯兰国”到底是怎么释放出来……

  浙江在线5月2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洪慧敏)如果上帝正在观看一场人类大电影的话,那么欧洲正进入不断爆炸、血腥袭击的“恐怖片”模式。

  欧洲频繁上演血腥“恐怖片”

  “所有的人都在尖叫并试图撤离!”英国曼彻斯特一体育场22日晚发生爆炸,警方确认有22人死亡,59人受伤,并以“恐怖袭击”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大曼切斯特市市长称这是“恐怖之夜”。

QQ截图20170523144329.jpg

  2017年还未过半,仅英国就遭遇了2起恐怖袭击事件。就在今年3月22日,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议会大厦发生恐怖袭击,造成4人死亡,40余人受伤。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袭击案负责。

QQ截图20170523144509.jpg

  恐怖袭击防不胜防。如今,昔日安宁的欧洲已不在。今年4月20日,法国巴黎最为繁华的香榭丽舍大道遭袭击,导致警察一死两伤,袭击者被击毙,“伊斯兰国”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

QQ截图20170523145720.jpg

  2016年12月19日晚,一辆货车冲进柏林西部城区繁华地带一个圣诞市场的人行道,造成1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次日,德国政府认定这起事件为恐怖袭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又宣称对此事负责。

QQ截图20170523150006.jpg

  2015年以来,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尼斯、德国柏林以及英国伦敦等欧洲主要城市连续遭遇恐袭。

  欧洲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都跟“伊斯兰国”有关。

QQ截图20170523144803.jpg

  今年5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旅行警告,提醒前往欧洲大陆旅行的美国公民应注意持续的恐怖袭击风险,该警告将于今年9月1日到期。

  在警告中,美国国务院称,IS和基地组织“有能力在欧洲计划并实施恐怖袭击”。

  ……

  恐怖恶灵“扮演者”:“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

  男一号恶灵:扎卡维

  面对如此种种恐怖主义行径,普利策奖得主、《黑旗:ISIS的崛起》作者乔比·沃里克指出:“唯有彻底了解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方能根除恐怖主义。”

  要了解”伊斯兰国“,先要看看这个生前心狠手辣、常喜亲自砍人脑袋的”恶灵“——扎卡维。

  扎卡维,号称“伊斯兰国”的精神缔造者。

  在2003年2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向联合国作报告时称,扎卡维是曾经在伊拉克寻求避难的本·拉登的亲信。

  作为“恐怖大亨”本·拉登的后继者,扎卡维们大多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地接受过训练,非常虔诚地遵守伊斯兰教义,而且能够背诵伊斯兰教的经典经书——《古兰经》。

QQ截图20170523152552.jpg

  制造了美国911恐怖事件的“恐怖大亨”本·拉登

扎卡维.jpg

  相比本·拉登,扎卡维更加激进、嗜血,热衷亲自动手砍掉异教徒的脑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屠夫”。

QQ截图20170523152150.jpg

  扎卡维不仅剑指“异教徒”,还屠杀同教的什叶派信众;为了挑战拉登的影响,扎卡维不惮于制造更大规模的袭击;扎卡维更加倾向于使用斩首的野蛮手段处置、甚至亲自处置被俘获的西方人士,并将视频公之于众,证明自身在极端分子中间“最为勇敢”。

  2006年6月,在美英联军的一次空袭中,40岁的扎卡维被终结了其罪恶的一生。

  然而,扎卡维虽死,他搞的那一套邪恶罪行,却被“伊斯兰国”继承了衣钵。

  男二号恶灵:巴格达迪

  2006年10月,“基地”宣布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国”,由阿布·奥马尔·巴格达迪带领。

巴格达迪上任后不久,便指导了“蓝皮书”的制订。.jpg

  相比“小流氓”出生的扎卡维,巴格达迪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

  巴格达迪,1971年生于伊拉克北部城市萨迈拉,在伊斯兰大学获得法学博士,曾是一名教授宗教课程的大学老师。

  巴格达迪的前妻萨贾·杜莱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婚后7年,才发现自己的前夫——一名看似普通的“居家男人”,竟然是世上最危险的人。“他是谜一样的人,你不可能跟他讨论事情或正常交谈……他只会要求你做事、取东西。他只管发号施令,没有别的。”

  成为“伊斯兰国”(IS)领导人后,巴格达迪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

《伊斯兰国启示录:历史、战略与末日审判》,(美国)圣马丁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jpg

  巴格达迪比扎卡维更狡猾,脑子更好使。当然,有头脑和能力的坏人干起坏事来,坏得更加登峰造极。

  2010年,由于这个组织还在为生存而挣扎,巴格达迪和追随者蛰伏起来,以地下活动代替公开的军事行动。

  很快,一份崭新的文件摆在了巴格达迪案头。这份全称为“巩固伊拉克伊斯兰国政治地位的战略计划”(西方简称其为“蓝皮书”)的文件,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像是一份美国政府智囊团的报告,不仅包含时事分析和对既有行动成果的总结,也对IS既往的策略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

  这份计划认为,IS陷入了美国精心策划的“肮脏战争”中,华盛顿正在利用“觉醒的”逊尼派部族来对抗所谓的“圣战者”。相关章节写道:“当我们处在力量和影响的顶峰时,美国人轰炸市场、公共场所和清真寺等,杀害我们的政治对头,嫁祸给‘伊斯兰圣战者’。而现在,我们看到‘伊斯兰国’的影响不断减弱,逐渐消失,背叛的情绪则不断蔓延。”

  令人惊奇的是,这份计划据说还引用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子的战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份文件给出的不少策略,后来被证实是有效的建议。例如,“圣战者”与其对付注定要离开的美军,还不如把力量集中在打击伊拉克军队和警察上,使后者无法在美军离开后维持国家秩序。要把他们作为目标,IS就得给潜在的新成员灌输仇恨心理。

  例如,将各派别团结在所谓的“伊斯兰圣战者计划”下是首选。“穆斯林为之奋斗的不是名称或者头衔,帮助实施这一计划是伊斯兰人民的胜利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名称或者一个头衔的胜利。”换言之,仅追求胜利而没有理想是“愚蠢的”。

  又如,要重点打击伊政府军,迫使伊政府军在一些力量薄弱的地区放弃基地,这样,政府军就只能把力量集中在保护战略要冲上,从而形成安全真空。“圣战者”则可以夺取这些领土和基础设施,从而利用其上的人口和资源。“要让他们(指伊政府军)总是全神贯注于内部问题”。

  ……

  正如这份文件所预言,该组织不仅卷土重来,而且影响力更大——恐怖阴影弥漫全球。

  2014年年初,位于叙利亚北部的拉卡,落入“伊斯兰国”手中。拉卡成为“伊斯兰国”占领的第一个主要城市。在攻占拉卡以后,“伊斯兰国”将其宣布为自己的“首都”和事实上的指挥中心。

  2014年6月29日,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不到3年后,该组织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宣布正式建立“伊斯兰国”,巴格达迪自封为最高领袖。同时,该组织还以胜利之师之名号令“圣战”运动,对地区和国际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QQ截图20170523160220.jpg

  作为一个遍布全球的恐怖网络,“伊斯兰国”声称,其版图包括中国的新疆地区。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分子赴境外参加伊吉拉特“圣战”,成为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伊斯兰国”内部,还存在一个“东突营”。不久前,“伊斯兰国”发出威胁,叫嚣“让新疆血流成河”,视频中出现了维吾尔族人的形象。

  2015年11月,中国公民樊京辉被“伊斯兰国”残忍地杀害。

QQ截图20170523160022.jpg

        谁放出“恐怖恶灵”?

  “西方国家在中东、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失误,把世界上的这些地区变成一个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的天堂。”伊朗总统鲁哈尼曾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西方国家的战略失误导致“伊斯兰国”组织的崛起。

  鲁哈尼这番话,直批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27日,奥巴马宣布美国将陆续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军队,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2011年12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至此,奥巴马竞选时从伊拉克撤军的主要政策承诺已经基本实现。然而,自美军2011年底拔腿走人后,伊拉克暴力和流血不断,2013年更是达到一个高峰,IS也借机崛起。

  从宗教上来说,伊拉克是传统上逊尼派掌权国家,但论人口却是什叶派居多,美国撤军后采取“一人一票”选举策略,这样什叶派可以确保上台执政,但很难凑齐过半议席,注定了政府的弱势。政府采取针对逊尼派的歧视性政策,引发逊尼派极大不满,部分逊尼派地方势力产生了借IS之手打击巴格达当局的微妙想法,加快了IS壮大速度。

  从经济和社会背景来说,当时的伊拉克犹如“人间地狱”——包括伊拉克前士兵、前情报人员和前政府官员在内,约有40多万人失业。而这些人中有很多都在此后加入了IS,并在该组织中身居高位。

      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鲁哈尼认为,办法必须来自该地区内部。

  正在中东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21号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同50多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举行了首脑会议,宣布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两大目标是:铲除恐怖分子和孤立伊朗,并寻求在中东构建反恐“多国联盟”。

QQ截图20170523161902.jpg

  特朗普与沙特国王萨勒曼签署了价值高达11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美国国务院称此举旨在保卫沙特和海湾地区安全,增强该地区的反恐能力。

QQ截图20170523162023.jpg

  但愿,不要事与愿违;但愿,和平重来!

  (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