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暑期孩子沉迷手游 网游陷阱谁来管?

编辑:汪江军
导 语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认为,人类活动空间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都应该同样地被规制,手游也应该被规制。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巍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游戏的实名注册,对游戏玩家的年龄加强限制。

W020160712354310928287.jpg

图片来源网络

  浙江在线6月30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汪江军)“11岁男孩玩手游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武汉10岁男孩玩游戏充值5.8万元”,最近,“熊孩子”沉迷网游事件频频曝光。

  与此对应,腾讯凭借《王者荣耀》,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移动手游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达到129亿元,占到腾讯总收入的26%。

  在腾讯赚得鹏满钵满的“荣耀时刻”,媒体上关于未成年玩家沉迷《王者荣耀》等手游影响学习、在家长未知情的情况下过度购买手游虚拟商品的消息越来越多,而接下来的暑期,更是迎来一个高峰。

1385523132160.jpg

图片来源网络

  未成年人手游花巨款

  家长应该怎么办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的韩颖律师长期关注网络游戏“吸费”现象,在她看来,此类事件有一些共同之处:未成年人年龄大多8—12岁,介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之间;家长的各类密码被未成年人知晓——有的是家长告知,更多的则是孩子偷看、偷记、套用、甚至是猜出来的;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扣费,金额一般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

  韩颖表示,根据现行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按照《民法通则》,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充值行为本身就是无效的,钱应该退还。而10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交易额,家长也有权主张撤销。

  既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为何现实中不少家长仍然面临维权难题?

  举证困难是其中的主要障碍。

  韩颖指出,一些游戏公司对此类事件有内部的标准处理程序,一般会要求家长整理完备资料,如账单、扣费情况、消费记录、游戏账户,甚至会要求拍下未成年人5分钟的游戏操作视频来观察其熟练程度,判定是否由其本人进行充值操作。如证据充分,会退回50%—70%,甚至100%的消费款,数额根据游戏公司和家长协商确定。不过,如果家长在被扣费的时间节点上无法拿出当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证据,游戏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拒绝退款请求。“根据线上行为表现很难区分是否为未成年人操作,这是维权的难点所在。”韩颖说。

  属地管理是家长维权的另一障碍。

  韩颖介绍,无论是游戏还是直播,用户要维权,就必须去游戏公司所在地的文化部门和消费者协会投诉,如果无法当面投诉,只能通过邮寄或者电话方式进行投诉效果有限。

  韩颖提示,防止孩子的“小钱包”被游戏商家盯上,关键是家长要尽到监护人责任,管好电子支付的账户密码。此外,发生付费纠纷后,要保存好交易记录、银行流水信息等,为维权保留证据。通过短信中链接地址进入的游戏,一般通过运营商扣取话费,应联系运营商退还费用。如果是APP手游,并且开发公司没有运营资质的,涉及非法经营甚至犯罪问题,家长可直接向工商、公安部门报案。

  避免沉迷游戏

  各方要承担更大责任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今年1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及其说明。

  送审稿提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而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网游运营企业应要求网游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也就是说,网游要实行实名制,“游客”无法进行充值消费。

  法律人士称,虽然监管规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但并未提出规避办法,没有明确如果提供服务出现纠纷时责任如何分配,所以问题不能从源头解决。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认为,人类活动空间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都应该同样地被规制,手游也应该被规制。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巍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游戏的实名注册,对游戏玩家的年龄加强限制。

  (综合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法制日报、济南日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