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如何投入使用?教育部介绍,根据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习,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福州仓山区第五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展示语文教材。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浙江在线8月28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杨静涛)新学期开学在即,新教材也蓄势待发。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历时五年,完成了编审工作,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现行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将逐步被取代,德育、历史和语文3个科目最终将实现统编版。
据介绍,三科教材编写过程中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新教材如何投入使用?教育部介绍,根据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习,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8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统编的三科教材注重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教材中注重法制精神培育。具体来说,统编教材都有哪些变化呢?
道德与法治:
强调德法兼修
注重法治教育
2014年10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为了在教材统编工作中落实这一要求,新教材将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强调德法兼修。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其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讲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语文:
先认字再学拼音
增加古诗文数量
以最受关注的语文为例,小学一年级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降低了拼音教学难度。
“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32篇,占所有课文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篇124,占所有选篇的51.7%,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语文教材还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清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
为开阔学生视野,语文教材还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选文涉及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如列宁、高尔基,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法布尔,自然和人文景观如荷兰的牧场、埃及的金字塔。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外国作品约占总篇数的10%。
历史:
不再强化死记硬背
注重国家主权意识
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将不再强化死记硬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介绍,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观察和理解,课后不再强化机械记忆的练习,不再引导学生死背书,而是依靠课后活动,如赏析、分辨、综合、比较等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和提升认识。
历史教材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新编历史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部编本”教材还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内容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系统强化法治教育。
【延伸阅读】
新编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主编回应:没那回事
《少年闰土》插图
针对舆论中“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8日回应称“没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他透露,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
温儒敏说,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综合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