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政府日前公布法国劳动法改革法令。这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任后主导的第一次改革“闯关”,不仅关系法国经济面貌的重塑,更对法国政坛有深远影响。但是,马克龙的改革案引起了不少法国企业、工会和政党的反对。他们认为这项改革意味着“社会性的摧毁”。
浙江在线杭州9月12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法国政府日前公布法国劳动法改革法令。这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任后主导的第一次改革“闯关”,不仅关系法国经济面貌的重塑,更对法国政坛有深远影响。但是,马克龙的改革案引起了不少法国企业、工会和政党的反对。他们认为这项改革意味着“社会性的摧毁”。
据外媒报道,法国工会组织“劳工总工会”(CGT)号召民众9月12日走上街头,抗议现政府强行通过劳动法改革方案。配合此次全国大游行的工会组织还有教育界两大工会Solidaires和FSU(统一教师工会联盟)。法国学生联盟(Unef)、法共、工人斗争Lutte ouvrière (LO)和新反资本主义党(NPA)等极左组织也和劳工总工会站在了一起。法国《费加罗报》报道称:“这是马克龙和工会组织首次掰腕子”。
法工会游行抗议劳动法改革
据报道,“不屈法国”运动领袖梅朗雄本号召他手下的人9月23日举行游行。但他的发言人表示,不会阻止愿意12日参加游行的人。法国两大工会组织-工人力量总工会(FO) 、工人民主联盟(CFDT)没能和“劳工总工会”并肩上街,示威规模能够突破20万还是个未知数。此次全国示威对“劳工总工会”(CGT)号召力和政府应对能够是双重考验。
2017年9月12日的大游行在暑假之前就早已定好了。但由于各大工会组织分裂,号召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法国劳工总工会组织抗议新劳动法游行
全法国有近4000个大小工会总部和分部提交了大罢工预先通知。法国工人力量总工会负责人虽然不跟进,但被称之为顽固不化的FO部分成员会上街游行。虽然此次劳动法改革之涉及到私营企业,但教师工会和学生联合会均表示会支持部分失去了劳工权益的受薪阶层人士。
游行的队伍12日下午14点从巴士底广场出发。为了防止治安出现混乱或砸商业铺面的情况发生,警察和安保人员全力以赴。
劳工总工会(CGT)也同时号召货车司机加入到12日反新劳动法的游行行列之中。但还不知货车司机是否会响应工会组织发出的罢工号召。
根据劳工总工会CGT统计,目前已搜集到超过180个游行和4000个罢工“召集令”。
改革为中小企业用工提供便利
马克龙今年5月上台后,并未被初次参选总统便获胜的喜悦冲昏头脑,而是吸取前任总统奥朗德启动改革过慢的前车之鉴,迅速布局劳动法改革。在他主导下,法国总理府、法国劳工部多次和各工会、雇主组织就这一改革磋商会谈,甚至在夏季休假季期间依然保持协调。
法国总理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为推动劳动法改革,成立仅三个多月的法国新政府和各相关组织的会谈达到100多次。如此充分的前期工作,对于凝聚劳资双方共识、减少改革震荡冲击功不可没。
此次劳动法改革的主旨是放活法国劳动市场,为中小企业用工提供便利。如此改革势必触动劳动者利益,对工会组织来说很难接受。然而,马克龙及法国政府其他官员多次从就业角度反复强调,放活劳动市场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法国经济走出低增长,才能使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顽疾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目前之所以能保持成色,除了充分协调、加强公关、决心坚定等因素,法国政府的关键一招还在于,今年夏天推动法国议会通过一项“政府规定具备法律效力”的法案,这意味着,法国政府此次颁布的劳动法改革法令在议会审批之前就可生效,大大减少了议会掣肘的可能,明显加快了改革步伐。
首次挑战 马克龙能否成功“闯关”
劳工制度改革必定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长期形成的痼疾也有很强的惯性,政府改革的阻力相当大。在重视保障劳工权益的法国,劳动法改革一向是敏感议题。
劳动法改革是马克龙任期内首个重大改革议题,也被认为是真正考验马克龙执政能力的首战。近期,尽管马克龙的民意支持率骤跌,但从此次改革“闯关”初步见效及其娴熟的“闯关”手法看,断言马克龙丧失民心言之过早。
实际上,马克龙近期民调表现不佳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是近20年来历届法国总统都曾遭遇的普遍现象。
目前看马克龙的改革决心没有动摇,并在压力面前指称"法国人憎恶改革"。从最近民调来看,法国人并不反对改革,但又担心自己的权益受损。面对这种矛盾心态,马克龙认为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争取民众支持改革。其实,大多数法国人并非不了解改革的重要性,也知道相当一部分人可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强调不触及任何人利益的完美主义者只是极少数。关键要看改革是否公平,是否真能符合国家的利益或者说符合大多数人长远的利益。
这位年轻的法国领导人一上台便向着法国劳工制度挥动手术刀,看起来信心满满。不过,法国此前三位总统从希拉克、萨科齐到奥朗德也试图放松劳动法规,但在遭到反对阻力后不得不做出退让甚至偃旗息鼓。这次马克龙能成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经济参考报、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