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商家怕被差评仍提供餐具 外卖平台“无需餐具”选项陷尴尬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每天超过2000万份外卖,用掉的餐盒摞起来足以从地球到国际空间站转3个半来回,塑料袋可覆盖168个足球场……这些外卖垃圾难以回收,只能和其他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处理,严重加剧了环境负担。


timg (2).jpg

  浙江在线9月2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数据显示,我国的在线订餐市场自2011年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根据饿了么近期发布的中国外卖大数据,2016年我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为1662.4亿元,今年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餐饮外卖的用户渗透率达到80%,用户规模达到6亿。

  照此数据,意味着每周有近2亿份外卖飞驰在全国的大街小巷,随之产生的大量一次性餐具垃圾为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外卖餐盒日消耗量惊人

  早前,人们时兴往单位带饭盒,中午找地方热一热,很好很环保。如今这种方式已被普遍遗弃,也就催生了外卖一族。中午11点半左右,北京金融街一家金融公司总部楼下,外卖小哥就络绎不绝地到来,一直持续到大约下午1点。高峰时,几乎每两三分钟就会有新的外卖送过来,经常是四五名外卖小哥同时在等待客户取餐。

  公司雇员谭小姐说,公司没有工作餐,周边的饭店也少,很多同事午饭主要靠外卖解决,“吃完就直接扔到垃圾箱里,虽然也知道这样不环保,但也没办法。”

  据北京一家主营西北风味连锁餐厅老板介绍,该餐厅一年大概有440万份外卖订单,按照一个订单平均四个餐盒算,一年应该用1700万餐盒。这位老板坦言,对于餐厅来讲,最关心的是怎样确保外卖准时送达且菜品质量基本不变。谈到环保餐盒,他说:“中国餐饮形态特别丰富和复杂,带汤带水的超不过几分钟纸盒基本渗透了,一个小时无法实现。”

  根据公开数据保守估算,我国每天的外卖日订单量在2000万左右。一个订单至少包括2个餐盒、1个塑料袋,按照每个餐盒平均6厘米高计算,每天所用餐盒摞起来足以从地球到国际空间站转3个半来回;按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一天消耗的塑料袋可铺满168个足球场。

  “无餐具”选项遇尴尬

  针对外卖行业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外卖平台各自拿出了相应的整改计划。不久前,饿了么发布“蓝色星球”计划:引导用户和商户自觉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综合利用经济及技术手段,提高商家使用环保餐具的积极性;深入供应链,以需求端的进步倒逼上游产业改革;在新版APP的下单确认页上添加“无需餐具”备注选项,并为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提供积分奖励,这里的餐具指的是一次性筷子。

  8月,美团外卖宣布将启动“青山计划”。该计划一期将开展六项工作,包括设立“首席环保官”一职,成立专门团队负责推动“青山计划”的规划与落地;每月一天“美团外卖环保日”,向用户、商家宣传环保理念和公益行动;继续和政府部门、科学机构、公益组织等一起策划推动“环保餐盒包装推广工程”;鼓励用户参与“自备餐具”活动,减少筷子、餐巾纸等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承诺为使用“环保餐盒包装”的餐饮企业点亮环保标识,增加筛选项;设置了公共邮箱接受大众建议、群众监督。

  但据了解,试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商家宁可在用餐者的口味偏好上花心思、下功夫,怕出错,比如少糖、少油、不要香菜等,但是对于放不放筷子的问题,则抱着“宁可信其要、也不信其不要”的心态。“万一没放筷子,”一位饭馆老板说,“客人给我差评怎么办?我还得再派人送一趟,人工成本又上来了。”

  据饿了么反映,虽然在APP上设计了“无需餐具”这个选项,也确实有些人是经常勾选这个选项,但是很多商家还是给每一份外卖统一配备餐具。原因是一则有选择地去除一些订单的餐具会很麻烦,二则是如果搞错了,客户要求补送餐具会增加成本。还有就是万一客户反悔了,也不敢不补送餐具。所以这个很值得夸耀的环保举措就成了摆设。

  倡议推广可回收餐盒

  垃圾,减少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而是利用技术进行解决,即大力推广使用能够回收利用的透明环保餐盒,再加上对于回收外卖垃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如此才能使外卖垃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外卖生意红火,却并没有产生外卖餐盒垃圾污染,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外卖包装材料以纸质或可降解材料为主。相比之下,国内餐饮行业出于成本考虑,大多选择价格便宜的塑料餐盒,而弃用价格相对较高的可降解材质餐盒。

  废塑料协会秘书长王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虽然已经有不少城市进行了垃圾强制分类,但如何真正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人,是涉及法律意识、经济习惯、个人素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环保不应该从产生垃圾开始,垃圾分类是重要的一环,但并不是起点。环保要从生产产品开始,产品在生产的时候就要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使用再生塑料”,王旺表示,“生产、消费、流通、回收每个重要的节点都要加入这种理念,形成整个物质流的闭环。”

   (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