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美团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 外卖竞争加码人工智能

编辑:金林杰
导 语

10月19日,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

1.png

  浙江在线10月20日(浙江在线编辑 金林杰)虽然饿了么收购了百度外卖,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对美团点评强势融资能力。10月19日,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

  时隔21个月,美团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融资记录。对此,美团点评CEO王兴在宣布融资时称,公司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将建设更加开放合作、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美团点评为2.8亿年度活跃买家和500万年度活跃商家提供优质服务,在包括餐饮、外卖、酒店旅游、电影、丽人、亲子、休闲娱乐、结婚等领域处于领先的市场地位,并不断用科技和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影响和改变了广大用户的生活习惯。

  估值300亿美元 腾讯领投

  此轮融资前后,百度外卖归附饿了么,美团的三大板块与饿了么、口碑、飞猪等阿里系业务全面交锋,而腾讯则继续加码美团点评。业界认为,此番融资为美团点评按下了进攻键,阿里与腾讯在本地生活服务的碰撞将加剧。

  此次融资由腾讯领投,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方The Priceline Group,其他主要投资人包括: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加拿大养老金投资公司(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挚信资本(Trustbridge Partners)、老虎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Coatue Management和中国-阿联酋投资合作基金( China-UAE Investment Cooperation Fund)等国内外知名机构。Priceline是美国人Jay Walker在1998年创立的一家基于C2B商业模式的旅游服务网站,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美团点评CEO王兴表示:“完成此轮融资后,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秉承让大家 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的企业使命,美团点评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带动就业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合作、与全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企业。”

  打车成为新业务 美团加码无人机配送和人工智能

  截至目前,美团外卖在配送侧直接带动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在这些活跃骑手中,31%曾是传统产业工人,10%来自贫困地区,历史累计接单骑手300万人。

  此轮融资后,美团点评将在人工智能、无人配送等前沿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让高科技接地气,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升级。

  据了解,美团点评的无人车项目已经在内部探索了一段时间,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王慧文表示,核心技能、无人车硬件、机械等是美团点评的新能力,同时这也是美团点评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和无人机配送等一样,打车也是美团的新业务,不过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兼餐饮平台总裁王慧文目前更愿意把它们当做是试点业务,言下之意,似乎短时间之内并不打算投入太多。“我们决定新业务的投入与否,需要一个试点周期,当发现投入产出比消耗很大时是不需要继续投入的,反之则会继续投入。每一个业务的试点情况并不按我们的预设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40亿美金融资的领头方是腾讯,而腾讯也是滴滴的大股东。

  腾讯阿里博弈生活服务

  生活服务领域仍处在激烈竞争中,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腾讯对美团点评的支持有增无减,并将微信钱包中的两个入口留给美团点评。而阿里在抛售美团股票后,多角度挺进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不论是联合蚂蚁金服投资饿了么,还是启动针对O2O的“双12”、独立口碑App,都是阿里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步步为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O2O部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以上业务的竞争以及此次融资的背后,是腾讯和阿里之间的战争。对此,艾媒CEO张毅表示认同并直言,“其实美团点评就是腾讯在本地生活服务的一个爪子,因为腾讯本身在这些市场没有具体的业务布局,能力较弱,它必须借助一些前端的抓手来进行覆盖,而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布局是它自己整个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陈礼腾进一步称,“腾讯在此前的传闻中声称不再投资,而在此次融资中依旧领投美团点评,足以见得腾讯放不下生活服务O2O这块肥肉,而在阿里的帮助下,饿了么成功合并百度外卖,腾讯和阿里在O2O市场的竞争依旧胶着”。

  从具体的战略与切入点来看,阿里和腾讯则是殊途同归,而双方的异同点本质在于它们的优势差异。相比之下,腾讯更擅长线上产品,在线上的整合能力很强,它的主要利润来自于游戏,有强大的用户入口。此外腾讯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支付通道,腾讯所拥有的这些能力需要类似于美团点评这样的机构去执行和利用。

  (综合新华网、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