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天宫一号即将功勋归来 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

编辑:金英磊
导 语

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将于近期再入大气层烧毁,完成最后的“谢幕”。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ViAX-fysqfnh5375670.jpg

  浙江在线3月29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英磊)“我,想家了……”

  2016年3月21日,静默数天的天宫一号,突然在所入驻的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同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正式公布: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已超期服役两年半,功能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

  至此,已在轨运行一千六百三十天、超寿命工作近一千天的天宫一号,将逐渐慢下脚步,独自重返大气层,在回家的路上凤凰涅槃!

  空间站“先驱”的漫漫归途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上了解到,截至2018年3月25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运行在平均高度约216.2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208.1公里、远地点高度224.3公里),整器结构完整,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

  经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和专业机构分析,预计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的时间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后续将每日发布有关监测预报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舟五号、六号已圆满完成。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是为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天宫一号正是“三步走”战略第二步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上天运行,意味着我国拥有了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为我国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近日,各国媒体都开始进入“倒计时”,紧盯天宫一号预测落点,部分境外媒体甚至渲染天宫一号的“谢幕”风险,妄称“中国已对天宫一号失去控制”。

  美国广播公司(ABC)在其网站煞有介事地刊文称:“2016年,在发射升空5年后,中国航天机构失去了对天宫一号的控制。目前,天宫一号正在垂直砸向地球,澳大利亚处于危险区域。”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24fQ-fysqfnh5381108.jpg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关于天宫一号轨道状态公告截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太空)科学中心博士钱航发文指出,中国对天宫一号采取两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飞行器的地面监测和预警;二是在飞行器轨道寿命末期,使天宫一号主动离轨,重返大气层烧毁。

  此前,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就指出,中国一直在监控天宫一号,其坠入大气层后就会烧毁,剩余残骸将落入指定海域,不会危害地面。

  作为原型空间站,天宫一号比国际空间站要小得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国际空间站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生活空间相当于拥有5个卧室的房子,重400多吨。相比之下,天宫一号仅重8.5吨,只有10米长,3米宽。

  事实上,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等多个国外权威航天机构都已明确表示,天宫一号残骸坠落到地球人口密集区的可能性近乎为零。“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天宫一号碎片砸中某个人的几率是中彩票几率的100万分之一。”

9UMg-fysqfnh5380801.png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多位西方专家也承认,天宫一号残骸坠落地球人群聚居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英国航天局的首席工程师理查德·克劳瑟说“:天宫一号轨道舱的大部分估计将在再入过程中升温燃烧,残余碎片落入海洋的可能性最大。”

  对于外界怀疑中方是否具备“精准控制”航天器坠落地点的能力,中国其实已有丰富经验。

  2014年11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通过在大气层表面“打水漂”方式减速,最后落在内蒙古预定位置。

  在受控坠落方面,中国于2009年,在相隔40万公里之遥控制嫦娥一号卫星撞击月球丰富海地区。2017年9月,又控制天舟一号飞船脱离轨道,经过两次制动进入大气层烧毁,残骸坠入南太平洋一处远离大陆的深海区。

  中国从2000年启动“空间碎片行动计划”,已完成太空碎片地基监测一期工程建设,并多次对废弃卫星实施离轨处理。中国也已成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已具备太空物体安全返回、太空载具解体分析等能力。

  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

  天宫一号的铿锵脚步已经成为历史,当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展开。据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介绍,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我国将于明年6月前后实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任务,之后陆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进行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杨利伟说。

  未来50到100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逐步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走向深空,支撑国家发展利益向地月空间拓展,建设形成我国主导的地月空间安全圈、经济圈、科技圈,在人类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国人更大的贡献。

  此外,中国正在和联合国外空司及有关国家积极沟通交流,协商推动交换培养、联合培养航天员等项目。

  “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发布空间站任务合作机会,并开展项目征集工作,与欧空局联合开展舱段合作交流,还将与有关国家探讨载人月球探测技术方案联合论证工作,并将组织召开月面着陆与上升模式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大会。”杨利伟表示。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网、参考消息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