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潮的掀起,“跑马”以及路跑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运动之一。
浙江在线4月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潮的掀起,“跑马”以及路跑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运动之一。甚至在4月15日当天,国内将会有40场左右的马拉松赛事鸣枪开跑,这项运动走红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又有哪些不足之处?
1天40场比赛是多是少
今年一月,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于洪臣在中国马拉松2017年度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本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又将有40场左右的马拉松将会共同开跑,这一盛况也让不少人称之为马拉松“春运”。
不可否认,相较于2011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只有22场,2014年为51场,如今国内的马拉松运动,无论是赛事数量,还是参赛人数都有着大幅提高,用“井喷”一词形容也并不为过。
那么全年举办一千余场马拉松比赛,甚至一天之内将有45场比赛鸣枪开跑,对于现阶段的国内马拉松市场来讲是否过多?
目前来看,尽管我国马拉松赛事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马拉松比赛当中。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马拉松赛事规模仍远远不足。以美国为例,据美国路跑机构Running USA统计,2016年在美国本土举办的全程马拉松为1100场,半程马拉松则有2800场。而所有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更是达到了1696万左右。
从上述两个维度比较,我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与成熟市场还存在较大可成长的空间。与此同时,还存在赛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其不仅体现在地区分布、等级安排方面,优质赛事的稀缺也同样亟待解决。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介绍,目前全国马拉松赛事覆盖的城市仅230余个,总数不及全国的一半。“中国的马拉松确实有井喷的现象,但即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跑友们的需求。”他透露,接下来将更多得去拓展例如社区跑、校园跑等各式各样又简便易行的项目。
突围之路:办“小众”马拉松赛事
细数即将在15日举行的马拉松名单不难发现,名称中带有“国际”、”半程”、“全程”等字样的比赛已然超过了半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马拉松“赛事同质化”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赛事吸引力下降。
在中国气势磅礴的马拉松大潮中,如何将赛事做出特色、留下口碑,是每个运营者必须直面的问题。找准定位、做出“不一样”才是小众赛事突围的关键。
4月1日落幕的第三届查济油菜花马拉松,是一个连续打造了3年的赛事IP。比赛结束后,前中国男子110米栏名将史冬鹏称赞这场马拉松景美人好、观众热情,“在这里,跑步是一种享受。”
“油菜花马拉松是一种小清新的时令性马拉松,主要是给跑者营造一种跑在春天里的感觉,释放他们的情怀。” 组织方负责人潘戈强说,“这个赛事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声势,而是为跑友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他们与春天有个‘约会’的情感追求。”
谈及原因,潘戈强表示,目前中国体育产业最稀缺的或许不是资本以及所谓高大上的赛事IP,而是将“美”的概念细致入微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不是所有比赛都需要‘高大上’,那种将美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小而美’的赛事,或许更能给跑友带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相比于那些运营数十场甚至上百场马拉松赛事的公司,潘戈强坦言刚走过5个年头的腾提度体育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提起做赛事的初衷,他露出些许自豪,“虽然我们做路跑赛事是顺应‘需求造就产业’的大潮,但一开始,是带着传承经典的使命感和保护古迹的公益态度去做的。”
有专家建议,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应该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金字塔型,小一些的地区可以举办小型赛事,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各个城市联动起来,让跑者们有充分的训练指导,在量力而行的同时,也能通过赛事网络进阶。
这样的路跑赛事体系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吸引了不同需求和层次的路跑爱好者,如果考虑到诸如越野赛等其他距离的赛事,这样的赛事体系还满足跑者“进阶”的需求。
(综合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大众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