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你的健身卡在“沉睡”吗?近六成消费者办卡后不能坚持锻炼

编辑:金晨
导 语

夏季是各大健身房促销办卡的旺季,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健身房门店发现,健身房冲动消费现象十分严重,近六成消费者办卡后不能坚持锻炼,近两成健身会员几乎从不踏进健身房大门。

  浙江在线杭州6月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夏季是各大健身房促销办卡的旺季,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健身房门店发现,健身房冲动消费现象十分严重,近六成消费者办卡后不能坚持锻炼,近两成健身会员几乎从不踏进健身房大门。

  近六成消费者办卡后不能坚持锻炼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路女士在小区附近一家健身房办了会员卡,原本希望通过办卡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但没想到,没过多久,路女士的健身热情就没了。“为了学游泳才办的健身卡,没有坚持下来的一个原因是懒,下班回来就不想动了。”

  其实,像路女士这样三分钟热度,办了卡却很久都不上健身房的人并不在少数,据北京某健身房运营总监王先生介绍,从严格意义上讲,每周保持三到四次的锻炼频率才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健身者,但实际上健身房里能够保证每周锻炼一次的人并不多,大约有60%的健身会员办完卡都无法坚持经常锻炼,“办完卡基本上不来或者‘消失’的大概占10%-20%左右”。

timg (3).jpg

  三成至四成会员卡出现“沉睡”状态

  除了北京,成都的健身行业情况也不相上下。5月30日下午,记者在成都金牛区某健身房看到,室内有超过十台跑步机,但是跑步的也就三四人,工作人员解释说下午时段顾客本来就少。二环路南三段紫荆北路附近的另一家健身门店,店内锻炼的也不到40人,该健身房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统计,门店的活跃会员卡有几万张,不过下午时段来店内锻炼“40人已经很多了”。

  记者走访发现,大多传统健身房或者健身工作室都不会出现顾客爆满的情况。行业内的人员向记者透露,传统的健身房会员,80%不会每天坚持健身超过一个月,成都某健身工作室店长解释,有八成的健身会员坚持不了一个月是行业内的一个通识。

  成都健身行业资深从业者罗杰也向记者透露,基本上健身房的会员卡有三成到四成出现“沉睡”状态。

timg.jpg

  为什么大量健身会员卡最终进入“沉睡”状态?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家健身房会员动辄3000人左右,但平均每天能够来锻炼的也就200-300人。

  为什么大量健身会员卡最终都进入“沉睡”状态呢?中国社科院服务经济与餐饮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京桥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自身自制力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也跟健身房低价营销策略分不开。

  他说,健身行业确实存在低价吸引会员进来,通过初期会员来消化健身房的固定成本的情况,很多会员办卡的时候肯定觉得很优惠,如果坚持每天都去会觉得价格很优惠,这是吸引会员去办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至于最后能不能把会员卡发挥到最大价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会员健身的毅力因素等。

  健身房仅靠销售会员卡不足以支撑业务发展

  以北京为例,目前健身房年卡费用一般在2000元左右,以3000名会员估算,一家健身房一年光靠卖会员卡就能销售600万元。不少人好奇,那么多冲动型消费者白白给健身房送钱,开健身房不就成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事情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据北京壹健身创始人鲁冬介绍,随着房租、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健身房仅靠销售会员卡已经不足以支撑业务发展。

  二三线城市房租比较便宜,通过会员卡就可以支撑健身房的利润,但是在发达的一线城市,房租和人员工资成本比较高,不能仅仅通过入会就产生健身房的营业额,必须通过开发会员的二次消费、三次消费,通过私教课、康复课等黏住会员,通过多次消费才能获得健身房比较稳定的收益,如果会员不来,就会对二次消费、三次消费产生阻塞。

timg (2).jpg

  健身不能盲目跟风应有兴趣驱动

  对于个人而言,“管住嘴,迈开腿”,健身并不是只能走进健身房。对于健身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要想通过健身获得完美的身材,必须持之以恒。而做到“坚持”,并非易事。即使走进健身房,面对那些冰冷的器械,在没有业内人士的指点下,没有制订专业的健身方案,反而容易受伤。而且从健身房的角度看,低价获客办理会员卡只是第一步,开发会员的二次消费、三次消费,通过私教课、康复课等黏住会员,让会员多次消费获得稳定的收益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而那张健身卡,就是健身房与消费者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你去了他就赢了,你不去至少他不亏而已。

  另外,随着近两年的共享经济大热,共享健身房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相比起办一张健身卡,这种按次收费、设置在小区附近的新兴产物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还有一些健身软件的流行,在家里随时可以运动,更是免去了从家到健身房的奔波之苦。

  归根结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随处都可以成为健身房。又何必被一张小小的健身卡所困扰,让健康成为空谈呢?

  (综合成都商报、人民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