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农村儿童上网时间超城市儿童 “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

编辑:冯一伦
导 语

“手机带娃”,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个新问题还十分严重。

  浙江在线杭州8月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在安徽省金寨县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 “孩子们都去哪儿了? ”近期,返乡民工罗大洪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们都会在户外玩游戏,村里非常热闹,但现在却很难再看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身影。许多少年儿童越来越喜欢宅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手机,甚至连别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面对自己的娃“手机成瘾”,罗大洪既心疼,又无奈。

6.jpg

留守儿童在玩手机

  农村儿童上网时间超过城市儿童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调研数据显示,在12~16周岁的留守儿童中,有接近42.7%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其中,超过77.3%的孩子经常手机上网。此外,不少地区乡村儿童的上网时间已经高于城市儿童。

  以 “暑假期间每天上网次数超过3次或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为判断依据,48.3%的留守儿童高度依赖手机。其中,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活动,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此外,据调研志愿者韩宁介绍,14~16周岁的青少年正处于 “叛逆期”,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

  扬州大学支教老师张运告诉记者:“三年前,有一次小孩跟老师说,‘老师你把手机借给我玩一会儿’。我们突然意识到,这边的很多小孩手机玩得很厉害,只要给他一个手机,三五个人就围在一块。于是三年前我们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扬州大学支教学生孙津说:“他们玩手机的现象特别严重,每天晚上尤其是在晚点名之后,她们宿舍的灯还亮着,打开门一看,她们基本是每个人都抱着一个手机玩,要么是坐在床上打游戏要么是在聊天。”

7.jpg

留守儿童

  “手机带娃”成留守家庭新痛点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村庄这个家庭的故事,只是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孩子暑假生活的一个缩影。

  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为了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孩子,打工父母大多都为家里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是由于家里的老人普遍不懂这类电子设备,手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玩具。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留守儿童可以逃避眼前的焦虑,看到新奇的世界,也不由得沉迷其中。孩子玩手机时十分安静、不吵不闹,因此不少老人也乐于让孩子玩手机。而父母身在千里之外,即便知道孩子每日抱着手机玩,也无计可施。

  “绝大多数留守家庭,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缺少教育方法等,老人普遍不懂智能手机,也没办法管好孙辈。但给一部手机,(孩子)不吵不闹,可以省很多事。 ”贵州省八河小学校长张余对此直言不讳。

  不久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10年前,他从各地选取100名孩子,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10年后,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却几乎全部考入大学。

  “城乡教育差距使得农村孩子的教育基础本来就薄弱。手机成瘾会让留守问题更加复杂。”国内儿童沉迷手机的问题越发严峻,张余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比起沉迷手机更严重的是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触不良信息等衍生问题。

  让孩子远离手机不能只靠自律

  不必讳言,无论在校园还是在家庭,手机现在都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很多父母出于解决沟通和陪伴问题的考虑,给孩子提供了手机,可是,手机就像一个“大嘴怪”,一口吞下了接近它的孩子。于是,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了手机,可能稍微让父母轻松了一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产生了新问题。而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可能还要严重,连“两害相权取其轻”都没有达到。

  “手机带娃”,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个新问题还十分严重。其复杂性在于: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从主观和客观上,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上,实践“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手机带娃”还是一道社会难题,全社会都得接过重任,比如家校同频共振,比如机制化和志愿化的关怀帮助,都是十分需要的。

  但让孩子远离手机不能只依靠孩子的自律,更需要家长、学校的“外部用药”。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家庭,多开展健康上网普及教育活动;而留守家庭的家长,尤其是祖辈等实际监护人,则要深刻认识到“手机带娃”的严重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综合央广网、中国青年报、红网、长沙晚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