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流言说,穿秋裤令人丧失抗寒基因,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会退化。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吴盈秋)11月立冬,天气逐渐变冷,真正的冬天来了。每到这个时候,一些与冬天有关的老梗又会沉渣泛起。其实,每到冬天,这些谣言都会被炒一波。这次我们就把它们一网打尽。
谣言一 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随着天气日渐寒冷,很多不扛冻的人早早把秋裤穿了起来。但网上也有流言说,穿秋裤可以令人丧失抗寒基因,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会退化。这又让很多穿上秋裤的人默默的把秋裤脱了下来。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到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11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50年代,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建议:“假如一个国家的公民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不可能脱下它了。” 在秋裤的“溺爱”下,人的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就会在几代之后丧失。从当时政治角度说,李森科期望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因。但这个建议的成立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秋裤可以弱化腿部的抗寒基因。而所谓的抗寒基因,是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土著身上发现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不需要经过肌肉运动或大脑调节干预,就能帮助人体把储存的脂肪直接转化为能量。
那么这个经久不衰的“传说”是否真的有科学道理呢?樊新荣表示,其实不然。一方面从基因的角度讲,虽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但由外在环境条件导致的生物性状改变是很难遗传的。因此不穿秋裤只是个体抗寒能力的训练,从整体来说,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和遗传。
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学科主任医师谭子虎说,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长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远远高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如游冬泳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耐寒,体质也更好。此外,腿部抗寒能力还与腿部皮肤感知温度的能力有关。简单地说,每个人的皮肤对冷热的敏感程度不同,皮肤对冷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对较强。
因此,为了保住所谓的抗寒基因,冷也不穿秋裤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樊新荣指出,从中医的视角看,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体阳气。一旦损伤,会造成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因而怕风怕冷,各种代谢机能有所减退,表现出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病症。此外,人体各部位中小腿和脚离心脏相对较远,不仅血液流经的路程长,还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脚冷,则冷全身”。如果在寒冷的季节里不注意腿部保暖,尤其是人过中年,产热能力降低,若不及时穿上秋裤,经年累月就会造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等。
谣言二 冬天骨头会变脆
这些年,各地医院门诊显示,一到冬天,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因此网络上流传起这样的谣言:人的骨骼矿物质密度在冬季呈减低的季节性变化,部分骨头会变得极其脆弱,也就是常说的“一到冬天骨头就变脆”。
对此,樊新荣认为,天冷时出门少加上运动少,受太阳光照射时间短,这确实会影响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导致体内钙质流失较大,但不一定会导致人体的骨骼在冬天变脆。
“这种说法属于偷换概念。”谭子虎说,冬天因为晒太阳少导致人体骨骼出现的钙流失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春、夏、秋3个季节弥补回来。骨头变脆是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冬天骨折多可能与冬季地面变得坚硬,且与人们衣服穿得比较厚、行动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关,中老年人尤其如此。因而,冬天比其他季节更容易让人滑倒和骨折,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冬天骨头会变脆。
谣言三 电热毯有辐射会致癌
天气越来越冷了,出门在外靠秋裤,晚上睡觉就只能靠电热毯了。但是,关于电热毯“有辐射会致癌”的说法,却在朋友圈里广泛流传。
“现在的科学实验还没有证据证明电热毯辐射与癌症具有相关性。”樊新荣说,生活中,任何电器只要插上电就有电磁辐射,大到空调、电视机、电脑、加湿器,小到吹风机、手机、充电器,甚至接线板都会产生电磁辐射。虽然辐射无处不在,但是并非所有的电磁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普通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都在300赫兹以下,属于极低频的非电离辐射,并不会损伤DNA和细胞,更不要说致癌。
尽管如此,樊新荣建议,电热毯辐射虽不至致癌,但孕妇、老人、婴幼儿等群体要慎用。另外过敏性体质人群使用电热毯可能会引发皮炎、呼吸道疾病,所以也要谨慎使用。
谣言四 冷空气会让你生病
“天气这么冷,很容易生病呀。”在冬天,这句话常被大家挂在口头上,那么冷空气真的会让我们生病吗?
就此问题,樊新荣介绍,有些人认为,少接触冷空气就可以少着凉、少感冒,从而减少患病。其实不然,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冷空气从鼻腔吸入气管、支气管和肺叶以及和皮肤表面接触以后,可使这些部位的黏膜、表皮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血管收缩、皮肤发白,并刺激全身神经、内分泌、体液、免疫等系统做出相应的调节反应。人体多次反复接触冷空气后,这种调节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得到提高,反应速度可加快,以此起到保护机体免受寒冷损伤,预防疾病的作用。另外,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有20多升,冬季若不勤开窗接受些许冷空气,人体就会出现头晕、疲劳、恶心等症状,严重危害健康。
在谭子虎看来,温度降低后,空气湿度会随之下降。湿度一低,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病毒就会更容易存活和繁殖,同时因为空气干燥,人体自身呼吸道也会相对干燥,这些病毒进入呼吸道后更容易依附,这就导致秋冬季节高发呼吸道疾病,但并非冷空气本身致病。
“但是冬季室内室外温差大,老年人群血管舒张收缩功能、身体适应能力下降,骤然接触冷空气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群更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谭子虎提醒说。
谣言五 今年是“冷冬”此后一年比一年冷
随着温度一路走低,冬天的脚步日渐逼近。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网上都会掀起关于本年度是“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这些日子,网上不断流传2018年冬天是“冷冬”,甚至说“从今往后一直到2025年,气温一年更比一年冷”。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第一时间进行辟谣,称这种传言十分离谱和荒谬,纯粹是吸引公众眼球,制造公众恐慌。
所谓暖冬、冷冬的科学解释,是当某年某个区域整个冬季即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0.5℃时,便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低于0.5℃则为冷冬。关于2018—2019年冬季气候趋势,国家气候中心近期初步预测:预计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出现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至于原因,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专业解释是,自2018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转为偏暖并不断发展增强,此次增暖将继续发展,并于2018年/2019年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东亚冬季风强度弱,我国气温普遍偏高。同时,国内外气候模式一致预测,2018—2019年冬季欧亚大气环流整体以纬向型为主,不利于冷空气频繁活动,有利于我国气温大范围偏暖。
【延伸阅读】
冬季多发病 做好日常保健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皮肤干燥、鼻炎等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如何做好防范措施,将这些多发病拒之门外?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王乐荣说,做好日常保健,提高体抗力是预防所有疾病的“万金油”。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冬天更是“放肆”。感冒病毒多是病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多数病人有流鼻涕、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容易发展成气管炎。
预防方法:1、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添衣御寒,防止受凉; 2、合理饮食,在冬季多吃牛羊肉、豆类、红薯、萝卜等食物,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干燥。忌食过分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3、室内注意通风换气,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北方供暖,要定时开窗通风;4、选择太阳光充足、风较小的时候,外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5、中药预防,减少感冒。党参9g、陈皮9、炙甘草6g沸水冲泡代茶饮可益气固表,适用于气短、疲乏、不耐寒者;桔梗9g、陈皮9g、甘草6g沸水冲泡代茶饮可止咳化痰,适用于平素容易咳嗽、咯痰者;6、按摩风池穴、大椎穴、足三里可以增加免疫力。王乐荣提醒,在应用中医预防时,要请专业中医根据个人体质对症开方。
二、皮肤干燥:冬季天气干燥容易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甚至瘙痒。
预防方法:1、首先要注意保湿。洗澡水温勿过高、时间忌过长,洗澡不能太频,尽量不用肥皂。洗完澡后,应及时涂上护肤霜;2、饮食清淡,勿食辛辣食物,多食用有养血或滋阴的食物,比如大枣、黑芝麻等;炖汤时加上枸杞、当归、麦冬等中药有助于阴液的滋养;3、冬季属肾,肾主封藏。在养生方面中医提倡秋冬养阴,所以在冬季要少房事,早睡晚起,可以起到养肾精的作用,使皮肤滋润光滑。经常按摩曲池穴、太溪穴养阴润燥。
三、鼻炎:冬季鼻炎以冷空气过敏性鼻炎居多,患者经常出现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预防方法:1、气味浓的物品、化妆品等都会刺激鼻炎发生,应避免接触;2、开空调取暖的房间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清新;3、提高御寒抗病能力,每天早晨可用冷水洗脸;4、学会正确的擤鼻方法,先擤一侧,再擤另一侧,切勿用力过猛;5、按摩迎香穴、鼻通穴和印堂穴。先将双手掌搓热,然后用两手中指指腹用力按揉100次,直到穴位产生酸痛感为止,还可以推鼻梁、揉搓鼻翼,坚持做可以预防鼻炎发生。
四、哮喘:王乐荣介绍,寒冷季节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哮喘发作。
预防方法:1、远离过敏原:有哮喘病的患者可以去医院检查过敏原。尘螨、花粉、牛奶、禽蛋、羽毛、棉絮、真菌等都是重要的过敏原,要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雾霾天外出戴口罩;2、预防感冒: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冬春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更为明显。对于流行性感冒,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进行预防;3、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4、中医膳食食疗可以缓解呼吸道疾病,预防哮喘。如芡实核桃粥:芡实30克,核桃仁20克,红枣10个,粳米50克,煮粥食用,有补肾纳气定喘之功效;参苓粥:党参、生姜切薄片,茯苓捣碎泡半小时,取药汁,与粳米同煮粥,具有补肺益气,固表止哮之功效。王乐荣提醒中医药膳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五、心脑血管疾病:冬季气温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方法:1、要注意保暖,心脏不好的人避免晨练,建议太阳出来后再运动,运动强度要适当,最好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不太激烈的运动;2、进补适度,很多人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但由于冬季运动少,如果大量进补,会造成血脂升高,有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3、多吃保护心血管的食物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如牛奶、鱼类、芹菜、玉米之类;建议5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食盐日摄入量不超过1.5克。另外,要戒烟限酒;4、定期体检,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6、在医生指导下经常按摩劳宫、内关、合谷、神门、少府等穴位,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病有预防作用。
(综合科技日报、大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