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4点55分,安睡5天的巴金,在亲属、华东医院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悲痛的目光中:起灵。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泪眼花花,列队送行。6名工作人员抬着巴金的遗体,缓缓走出。黑色灵车,缓缓驶向殡仪馆。
马识途亲笔写挽联
在巴老去世的第5天,悲痛万分的巴金老朋友92岁高龄的马识途老先生派女儿专程送来挽联“磊落坦诚讲真话,冰心玉骨著文章”。包括巴老一直非常关心的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巴金文学院等在内的成都代表团一行近30人也于昨日来到了巴金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故居。
在上海作协的巴金图片展处,马识途女儿深情地为巴金献上父亲亲笔所书的挽联“磊落坦诚讲真话,冰心玉骨著文章”,这十几个字是几十年来马识途老先生对巴老的感悟。
院落里满是红玫瑰
下午4点左右,马女士和前来凭吊的家乡人一行数十人来到了巴老位于武康路113号的故居。在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老式花园住宅里,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居住了40多年。由于家人悲痛万分,近日来,这里除了接待一些前来悼念的友人和政府领导,平日总是大门紧闭,李小林也闭门不出。但由于马女士的到来和千里迢迢赶来的家乡的小学生、大学生代表,大门终于打开了。
记者也作为一名重庆读者首次踏进了这个巴老曾经生活多年的地方。这是绿树葱葱的幽雅院落,记者首先看到了几十个高低错落的花篮堆满了院子,最抢眼的是,除了常送的百合、菊花,还有众多鲜艳欲滴的红玫瑰摇曳在花篮里,刚刚开门的那位头发花白貌似管家的老者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巴老最喜欢红玫瑰,最喜欢火红的激情。
巴金老屋墙漆斑驳
这是一幢三层的石砖老洋楼,大门右手边的一面墙上还全是斑驳的墙漆,由此也看出了巴老的俭朴。迎出院子的除了全身黑衣,眼睛红肿不堪的李小林,还有她的哥哥李小棠和巴老的孙女端端(音同)等六七个人。木楼、木梯,房间里全是老家具,基本没有怎么装修。没有灵堂,只是有一张巴老的彩色相片摆放在小厅的正面墙上,照片下面摆放着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赠送的花篮。照片上白发苍苍、戴着眼镜的巴老微侧脸庞,满面慈祥。
记者代表重庆读者鞠躬
虽然巴老的家人们婉拒记者,但本报记者却作为一名非常喜欢巴老作品的重庆读者进入到了大厅里。重庆可以说是巴老的第二个故乡,重庆也有众多的读者非常喜爱巴老,从小就开始学读巴老的作品,望着墙上巴老的慈祥眼神,记者也泪眼模糊起来。站在巴老的照片前,记者深深地鞠了一躬,代表重庆读者,代表本报所有热爱巴老的人。“巴老,一路走好。”记者在心里默念着。
好友追忆:巴老90岁时记忆力惊人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接受记者专访
本报上海专电(许征)作为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更作为巴老一家人的好友,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跟巴老有着太多的感情,也了解颇多,昨日,记者采访了陈思和教授。谈起巴金,陈思和眼眶红润又感慨万千。
陈思和说,他1977年上大学时就开始研究巴金。
九十高龄记忆力惊人
陈思和说,巴金90岁那年,口述了一篇短文,请女儿小林笔录。那篇序不长,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人生的热爱,文中还引用了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话:‘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欢乐,你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欢乐’,似乎很难想像这就是一个在病痛折磨下的90岁老人的精神状态。更让人惊异的是,小林怕父亲记忆有误,回家找出柴氏原话核对一遍,发现除了将中译文的‘如果’误记为‘假若’,几乎与原话一字不差。”
巴老绝不人云亦云
“1995年4月,《再思录》出版后,我把样书送到巴金先生住的医院里。巴金先生特别高兴,他从病床上坐起来,用手抚摸着新书的封面,很有信心地说:‘我还会写下去,再写一本《三思录》。’但以后几年里,巴金先生身体更差,几乎一直在医院和疗养院中安度晚年,很少再看到他发表新作。”说到这里,陈思和有点哽咽了。
《随想录》、《再思录》被誉为是讲真话的大书,陈思和说,巴金先生把“说真话”当成维护良知与操守的武器、衡量自己人格标准的最后底线。“他不是屈服在时代话语之下作鹦鹉学舌,而是真正地感受着这个活生生的世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从这一层面说,巴金作品显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思想与精神的力量。”
重庆煤矿员工制谜语怀念巴金
本报讯(见习记者朱阳夏通讯员文良兵)“‘祖宗年谱’扣《家春秋》。”昨日,重煤集团东林煤矿员工任素华,为怀念文坛巨匠巴金,便以巴金的散文、小说等作品创作了数十条灯谜。
“‘三方财产’扣小说《团圆》,三方即三个口字,加财字离合即成谜底。”任素华说巴金的作品太多,自己在网上搜索了很久,尽量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做成一灯谜,“‘东部有龙舟,心到湘西游,山水变了样’扣《随想录》。”
1、南京防洪大坝(巴金作品)———《苏堤》
2、腋(巴金小说)———《月夜》
3、又分别有一月(巴金作品集)——《朋友》
4、知恩却不图报(巴金小说)———《复仇》
5、灾后一遇,心已全忘(巴金小说)———《灭亡》
6、出洋跋涉远游,会留美好印象(巴金散文集)———《海行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