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心气顺了,发展劲头足了,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全党必须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确立统筹城乡的发展思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注意工作方法。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把建设新农村这件好事办好、大事办实,切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侵犯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农村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倍加保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