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远处隐约浮现的片片沙丘,63岁的加木参目光里流露出一丝茫然。“这里再也养活不了多少牲畜了。”他叹息道。
目前,这位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藏族老人,带着一家六口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放牧着300多头牛羊。然而,甘南地区草地年复一年地退化,使加木参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加木参说:“我羡慕我的朋友卓玛加现在的生活。”
去年,卓玛加一家五口告别游牧,带着90多只牦牛在政府专门为牧民兴建的碌曲县尕秀新村定居下来。新村挨着通往州府合作市的公路。由于政府提供补贴,卓玛加只花了3万块钱就买下了一套价值6.2万元的住房,还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并正在准备给圈养的牦牛修建温室棚舍。
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九曲黄河,像生命线一样横贯西北和华北人口稠密区。甘南州补给着黄河源区约一半的泾流量,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发,已使这里出现了200多公里长的沙丘,草原承载量比50年前下降了约50%。据有关专家测算,黄河中下游因洪灾或断流造成的损失中,20%以上与甘南及以上地段的生态受损有关。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目前正在审议“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在草案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风沙固防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将被列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它们几乎会存在于全国每一个省份,立足保护和修复。
甘南就是其中之一,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它被明确划定为湿地生态功能区,以加强天然林、湿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的方式实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说:“这是中国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不’的区域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说,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和纠偏,有助于合理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特定区域内的特定问题和特定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主要按照行政区来划定所谓“经济区域”,“大一统”、“一刀切”式地单一强调各区内GDP增长的“是”,而忽视自然资源、环境禀赋承载能力的“不”。几乎不加节制地盲目开发,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和资源浪费,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贫困化”的经济增长。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中国每年因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其GDP的8%。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每年相当于损失1000万亩耕地;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近4亿人口受到威胁;可利用草地30多亿亩,退化面积达85%。
另外,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沙尘暴、河流污染等生态环境灾难甚至还超越了国界,引发了邻国的担忧。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说:“由于分工协作差,利益兼顾不够,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过去的区域政策还是造成地区差距长期存在并不断拉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中国将在财政、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规定,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将被严格限制和禁止,改变生态用途的土地使用将被严格封杀,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将被大大弱化或取消,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评价将被重点突出。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它们属于“约束性”发展指标,必须要完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今后,缩小这些地区同较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指要缩小人均GDP的差距,而是指要保障这些地区居民能够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陈建华代表说:“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2010年前把6800多户牧民迁移出水源草地,为他们定居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并努力保护和修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