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综合新华社11月18日消息 18日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获悉,中美双方海军经过深入沟通与协商,已经为第二阶段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演习将于19日上午在南海海域举行。
18日8时,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洞庭湖”号综合补给船离开湛江港,前往南海海域,准备参加在那里举行的海上联合搜救演习。中国海军“湛江”号导弹驱逐舰和正在湛江进行访问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朱诺”号两栖船坞运输舰也分别在当天上午和下午离开港口,前往南海海域,与等候在那里的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会合。
按照计划,中美双方除各派出两艘舰艇参加演习外,双方还将派出固定翼飞机参加演习。在演习中,双方将进行包括灯光、旗语、高频通信、队形变换、舰艇机动、海上补给、水中搜救等课目的演练。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强大校认为,此次演习在中美军事交流史上意义重大,至少有三大值得关注的看点。
看点之一:救援能力体现中美两国海军参演部队协同程度。李亚强说,最终决定联合搜救演习效果的,并不是中美海军各自装备和实际作战能力,而是双方的协同程度。中美两国海军参演部队需要在通信、装备、指挥程序、战术行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密切协同,才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及时展开有效的救援和损害管制行动。
看点之二:实际使用兵力推动中美军事交流实现新突破。李亚强认为,“实际使用兵力,提高双方军队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在军事交流中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地位。”他说,“从‘纸上谈兵’到实际使用兵力的这一突破,必将推动中美军事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
看点之三:高密度演习体现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从2000年开始,中国军队开始有选择地逐步参与双边与多边联合军事演习。“但是,像中美两国海军这样,在短短两个月之内,接连举行两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的高频率还是没有的。”李亚强认为,军事关系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高密度演习体现了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