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时政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吴仪:坚持和平发展 完善对外开放法律政策体系

www.zjol.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1:11: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9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会谈。会谈结束后,吴仪和保尔森一起会见中外记者,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资料图片)

  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的主旨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2006年12月14日北京)

  多年来,我们在与美国朝野和社会各界交往中深深感到,一些美国朋友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仅知之不多,而且误解不少,这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利用首次对话的机会,向美国朋友介绍一下:这些年来中国究竟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未来又如何走?特别希望让世人知道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是一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能使你们对中国有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更加了解中国,增加我们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在简短的发言中要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

  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惨痛的历史和现实的巨大成就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与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的传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历史上,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2000多年前,中国与周边国家有使节往来、商品交易、文化交流,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1000多年前,中国对外交往海陆并重,盛况空前,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亚欧诸多国家;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先进的农耕和手工艺技术,还有精美的产品和真诚的友谊。这样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今天的中国必然选择和平发展延续历史,并融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从19世纪80年代之后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庚子之乱乃至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惨遭东西方列强的屠戮和极其野蛮的经济掠夺;再加上封建腐败和连年内乱,中国主权沦丧、生灵涂炭、国力衰弱、民不聊生。深重的灾难、惨痛的事实使中华民族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这样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中国人民渴望和平、企求安定的心理,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发展道路上艰辛探索,既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受过失败的挫折。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新的征程,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自成一体转向融入经济全球化,走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将沿着这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二、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发展

  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它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条件差距和人口资源分布差距很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很大。从城乡差距看,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55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1。从地区差距看,2005年,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4905元、11930元、9280元,比例为2.68∶1.28∶1;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584元、8787元、8598元,比例为1.46∶1.02∶1。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00美元,仍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改变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即使到2020年,按7%至8%的年均增长率计算,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4500美元,这与1999年的上中等收入国家4900美元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认识中国发展状况,不能仅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更需要了解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只有长期专注于发展,才能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总体上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总体上还较低。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也不足。还有约1/4的人口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标准,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按中国的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300多万贫困人口,刚脱贫的5000多万人还处于不稳定状况。如果按世界银行的标准(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将高达1.5亿。此外,根据最新统计,全国还有8296万残疾人。

  (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远未完成。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比重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05年,全国城乡就业人数为7.58亿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任务极其艰巨,预计未来20年农村还将转移出3亿人口。未来十几年,中国每年将新增人口800万至1000万。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按经济增长保持7%至8%的速度计算,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裁员1000多万。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值,预计到2010年可能达到47%。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必须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处理好已经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逐步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四)中国发展任务艰巨但前景乐观。中国已经确定到202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样分阶段相衔接的发展目标,是在综合考虑中国实际的基础上经过论证后确定的,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1979年-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这种快速增长势头在未来15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中国具备着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因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居民储蓄率保持较高水平,拥有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将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努力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型经济增长,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中国人口众多,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把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注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消费率;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增强居民即期消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合理引导消费,稳定消费预期,促进消费持续较快增长。从长期来看,这将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三)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中国将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将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在全方位、宽领域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实行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尽快使经济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四)坚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发展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中国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对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了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并提出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五)坚持立足国内解决好能源资源问题。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中国能源供给潜力仍然很大,煤炭探明储量丰富,仍有可能发现新油气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中国将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约用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以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中国主张加强能源资源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加强能源资源产出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稳定,通过深化分工和互利贸易实现共赢。

  (六)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环境压力加大。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也面临高能耗、高排污产业转移的巨大风险。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推广清洁生产,加快环境科学进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强化外部监管,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中国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和环境必须达到的指标,并制定了节能的中长期规划。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环保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项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于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七)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广泛领域。中国强调,要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和包容性,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四、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已经超过95%,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60%。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要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将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重组,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中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完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使利率、汇率、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真正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正在制定物权法,强调国家、集体和私有财产依法实行平等保护。这对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财产制度至关重要。

  (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环节。中国将继续完善对外开放的法律政策体系,在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善市场监管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扩大开放、鼓励创新的需要。中国将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义务,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制度和环境。中国将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中国严格信守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已经成为市场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公布的评估报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表现给予高度正面的评价。我们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愿在沟通和减少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的分歧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将积极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中国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就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行磋商和谈判,率先推进双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中国主张开放的地区合作,所有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符合世贸组织规定,不会歧视第三方,也不会构成新的贸易壁垒。中国将继续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高度重视贸易顺差问题,不断扩大进口,努力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

  (三)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始终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这些年来,中国在国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保证人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中国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后5年,中国将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法治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加强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视国际人权公约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05年,中国已参加21项国际人权公约,并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

  最后,我要强调指出,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成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早就向世界宣布,中国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主张保持发展模式多样性,主张推动各种发展模式优势互补,这对于世界经济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十分重要。中国的发展不会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用改革的办法完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认为,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能保持自己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胡锦涛:中美应利用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职能

  布什欢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4日上午9时许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对话。

  中美对话规格空前大国互动立足平等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3日下午率美国高级官员代表团抵达北京,参加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就在中美对话前夕,中美企业昨日签下了四份协议,为今天的对话作了良好铺垫。其中,包括通用航空公司与上海航空公司签署的5.5亿美元综合协议。全球最大的家装用品零售商“家得宝”收购家世界家居建材超市有限公司,并计划在中国6个主要城市各建立12家门店。Oshkosh卡车公司与徐州机场签署一项卡车购买协议。美国Verisign公司和MII公司将和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网通共同宣布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互联网网域名管理服务器。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影响深远

  在中美关系中,经贸关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有关经贸问题的战略磋商,不仅有利于解决经贸方面的摩擦,也会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经济对话机制启动彰显中美战略内涵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启动,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当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互动已经具备全球性和战略性的影响力后,协商对话的意义已经从战术层面进入到了战略层面。[点击详细]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迈出实质一步

  古铁雷斯率团访华,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在9月20日正式启动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框架下,两国将首次迎来双边经贸的实质性举动。

  美财长访华前撰文:美中在三大领域战略经济对话

  美国经济高官集体抵京参加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来源: 中国政府网 作者: 编辑: 何始玉
·吴仪会见联合国秘书长亚太地区艾滋病问题特使   2006-12-07
·吴仪重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6-11-27
·吴仪在粤考察要求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6-11-25
·吴仪会见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主席   2006-11-10
·吴仪就中非未来的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2006-11-03
·全国126名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受表彰 吴仪致贺信   2006-10-29
·吴仪: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共同愿望   2006-10-18
返回国内新闻

 
高层动态
·公安部培训五百新闻发言人 孟建柱:拓展民意沟通
·快讯: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4日在上海举行
政策动向
精品专题
·神七发射:我们在现场
·【专题】2008浙江在线记者辽宁行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专家点评更多页
·消费影响更多页
·投资理财更多页
·宏观经济更多页
·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党代表归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