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不断加强和改善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所说,“2006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实惠较多、运行较稳、后劲较足。”
而2007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继续推进之年,又是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关键之年。今年“两会”的主题将充分反应这一时代特征,宏观调控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无疑将再次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高增长低通胀数字见证2006宏调成果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这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四年在两位数平台的高速增长。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2006年也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006年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比当年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表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新增利润过于集中于上游行业的状况明显改善。
财政收入是体现国民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据初步预算,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3.9万亿元,增收7000多亿元。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2006年的财政收支状况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好的反映,“真金白银”收入国库,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去年房价涨幅仍然偏高,但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较足,粮食连续三年增产,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加强,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缓和,支撑条件改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防“偏快”转“过热” 有效调控遏制“三过”蔓延
当然,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我国也遭遇了“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暴露的这些突出问题,按照“点调节、预调控、稳节奏、重实效”的原则,从土地、金融、市场准入、外资外贸、扩大消费等多个方面统筹兼顾,遏制了“三过”问题的蔓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11月、2007年1月和2月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2006年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实施,2006年下半年以来,“三过”问题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防止了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投资增幅已有所回落,2006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货币信贷投放放缓,9月、10月和11月新增贷款同比分别少增1252亿元、95亿元和315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由5月末的19.1%回落到11月末的16.8%。
贯彻“又好又快” 部门和地方紧锣密鼓
过去的2006年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都在为总结、诠释“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理念提供素材。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2007年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一字之差,不仅意味着中国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也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底推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出鼓励、限制和淘汰类分类的原则和配套政策措施,内容涉及农业、水利、煤炭、电力、交通、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轻纺、服务业、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等20多个行业,力促产业结构调整。
此后不久,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扩大出口、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性意见》。根据这一《意见》,国家质检总局将实施18项举措,全力促进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由“量增”向“质升”的转变。
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最近表示,今年将把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推向纵深,煤矿关闭对象从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扩展到不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等16种煤矿。
今年1月10日,随着82个环境严重违法项目的被处罚,国家环保总局依法对唐山市、莱芜市、六盘水市和吕梁市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政策,并提出对未按期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地区或行业等都将采取“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政策。
在中央各部委纷纷把工作重心由快向好转变的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开始把落实“又好又快”的新的发展思路列入工作日程。细读今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又好有快”的理念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地规划今年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经济大省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六大举措”来提升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把目标定为今年江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能源大省山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于去年未能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今年一定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务求取得积极成效。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代表、委员们这样诠释:“好”就是要有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使老百姓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正在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的措施,其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