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6月5日电(记者林红梅 马书平 李建敏)在第34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陆空立体海上溢油应急演习。演习副总指挥、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向新华社记者表示,要通过演习,强化政府日常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及时处理突发溢油事故,保护海洋清洁。 刘功臣说,目前渤海湾内大小港口已发展到近百个,大型船舶及化学品、油类等专业化船舶穿梭进出,油田众多、井架林立,防治渤海海域溢油污染的形势非常严峻。 他指出,船舶发生溢油事故,油类进入海洋后,对自然环境、水产养殖、浅水岸线、码头工业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交通部海事局综合研究评估认定: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珠江口水域,是中国沿海四个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高风险水域。 刘功臣介绍,交通部海事局于2006年组织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四个直属海事局建立了《渤海海域船舶污染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制定了联合应急行动方案。他表示,本次溢油应急反应演习选择在秦皇岛海域举行,是有针对性地全面检验这些方案和机制的有效性。 他同时指出,海上溢油应急处理仍有四大不足值得重视: 一是虽然中国已经具备了200吨左右溢油事件应急反应能力,但大规模应急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长江口、珠江口、台湾海峡、渤海湾、三峡库区等溢油高风险区域的国家骨干力量未能建立。各沿海主要港口配备的溢油应急设备,绝大部分设备只适用于港区和近岸水域,内河的应急力量几乎是空白; 二是应急手段科技含量不高,人海战术代替了科学技术; 三是应急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中国的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制度、船舶油污基金制度未真正建立实施,清污费用往往得不到合理赔偿,造成了“谁清污谁吃亏”的局面; 四是国家级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立法层次较低。目前现有的《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是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实施,立法层次低,强制力不够,未能明确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在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中的职责。 刘功臣表示,希望通过演习,有效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安全危机意识,强化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